360可信安全认证
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新闻详情

亳州 人大 政府 政协

浏览数:131 


第二节 政 府

(一)明、清州府

自东汉始,历代或设谯郡,或置亳州。明代以前,郡、州府机构设置情况不详。明弘治十年(1497),亳州设有知州、同知、判官、学正、训导、吏目、巡检、仓大使,编制各1人。其中知州、同知、判官项下设低候(小吏)3人,另专管粮、管马的祗候各3人,留守司和吏目项下各设祗候1人,其余各官项下各设祗候12人,计设祗候29人。另设马夫40人、太监皂隶1人、馆夫16人、斗给10人、斋夫8人、膳夫12人、差夫2人,巡检项下配弓兵8人。

清顺治二年(1645),州署设于曹巷口,有知州1名,州同1名。内设吏目、学正、训导各1名。知州下设门子2名、皂隶14名、件作2名、马快8名、禁卒8名、轿伞扇夫7名、库子4名、民壮42名等。州同下设门子1名、皂隶6名,马伞夫2名。吏目下设门子1名、皂隶4名、马夫1名。学正下设斋夫3名,训导下设斋夫3名、门斗3名。西门内设千总衙门,南门为都间府,里仁街为州同衙门,老衙门院(俗名)为吏目衙门。儒学设在黉宫,东为教谕,西为训导。

光绪二十年(1894),亳州州府设知州1名,州同1名。内设吏目、学正、训导各1名。知州项下91人,州同项下9人,吏目、学正、训导项下各6人。

(二)民国县政府

民国元年(1912),亳州废州设县,由糖捐局长王任癸代理第一任亳县知事(县长)。州同衙门改为公安局;儒学废除,改为教育会。民国之年,县府设县知事1名,科长3名,科员1名,技士1名,雇员12名。民国16年,改县知事为县长,下设局、会等机构。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公布的《县组织法》规定,各县按区域大小、公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寡分为3个等级。亳县划为甲等县。民国25年,遵照裁局设科办法,县政府设秘书及一、二、三科。一科掌管民政保安,二科掌管财政,三科掌管教育、建设。另设督学、技士、警佐、统计员等职。人员任用及经费支配,均无一定标准。民国26年,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4科,后又逐渐增设军事科、社会科、司法科、田赋征收处。民国29年,为适应抗战需要,省府下令调整机构,亳县为一等县,辖5区45个乡镇。按战时各县政府组织暂行规程,亳县人民自卫军司令部与社训总队调整改组为国民自卫总队,与县府合并办公。县府设3个科,一科掌管民政、教育、兵役、抚恤、救济;二科掌管财政、建设;三科掌管军事、社训和县属武装并设督导员,以上3种由县长派往各区、乡、镇轮回督导。民国30年,按照行政院《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将县分为5等,亳县属安徽第七区(甲类区)二等县,内设秘书室、会计室、民政科、教育科、财政科、军事科等。民国31年后,又设粮食科。县府人员有县长1名,秘书1名,助理秘书1名,科长1名,指导员5名,军法承审员1名,军法书记1名,以及科员、事务员、录事若干名。以后,机构日益庞大。民国33年7月奉命将军事科裁澈,业务并入国民兵团办理。这一年实行新制,设秘书室及民政、财政、教育等科。县政府的基层行政机构是区、乡(镇)、保、甲。政府的一切事务,如征收捐税、拉丁派款等,皆通过保、甲办理。亳城沦陷前,另有中央、省的派出机构警察局、硝磺局、契税局、税务局、印花局、盐务局、烟酒稽征局等。这些机构虽在县城设置,但不属县政府领导,县府只协助其工作。

民国28年,日军陷亳,民国县政府迁往古城集。民国34年,日军投降后,县府迁回亳县城。民国37年2月,亳县全境解放,民国县政府流亡到商丘县。是年10月,民国县政府垮台。

附一汪伪亳县政府

民国28年4月26日,日军第二次陷亳,城内驻了日本宪兵队,相继成立了维持会和日伪县政府,地址在大隅首西路北,下设警察局、特务队等机关和5个区署:一区(城关)、二区(张隼)、三区(大寺)、四区(十河)、特区(李个搂一带)。至民国32年,胡景陶任伪县长时,为集中人力、财力、全面推行自治,是年12月设立实验乡镇及中心镇,选定张集作为实验镇,涡北镇、泗合寺、魏岗、大寺集、涧清铺(十八里)、十字河等为中心镇。以上各镇均按《实验镇纲领》施行,实验期为6个月。是时,政府机构也逐渐增多。民国34年9月,日军投降,汪伪县政府随之垮台。

附二:亳县维持会

民国27年6月,日军陷亳后,成立了亳县维持会,陈伯熙任会长。主要成员有裘万顺、毛嵩山、胡万循、王振之等人。当年9月8日收复县城,维持会垮台。民因28年(1939年)4月26日,日军第二次陷亳,为了加强对中国人的统治,再次成立了维持会,赵郎斋(姜桂题女婿)任会长。他们的主要使命是替日本人维持城内的社会秩序,实为出卖祖国利益的汉奸组织。日本投降后解散。

(三)人民(民主)政府

抗日民主政府民国28年秋,中共亳县委以抗日工作团名义陆续转入涡北,以观堂、泥店的乡队为基础,成立亳北抗日独立大队,开辟抗日根据地。高峰、耿演武分别担任正副大队长。次年2月,成立亳县涡北办事处,主任农超谋,代行政府职权;10月,涡北办事处改为亳县抗日民主政府,高峰任县长;下辖张集(亳二区)、观堂(亳三区)两个区,观堂、刘集、蒋集、泥店4个乡政权。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各乡村农民看家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民兵组织。根据地南到王河桥,北到夏楼,西到武家河,东近永城,辖300个自然村、3万多人口。亳县抗日民主政府设军需处,负责征收田粮和赋税,发行和使用“北海票”、“流行票”等货币。随后,相继成立了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抗日组织。

民国30年2月,亳县抗日民主政府下设民政、财政两科。由于国民党推行反共政策,大举向抗日根据地进攻,亳县抗日民主政府退出根据地,随新四军四师向津浦路东实行战略转移。抗日民主政府亦撤销。

附:亳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

民国27年6月,亳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主要成员多为机关学校负责人和地方绅士。办公地点在财委会(大寺巷口杨家祠堂),后迁至大寺巷成平寺内,主任由国民党县长熊公烈兼任,指导员为傅焕之,常务委员陈丽生、海春波、沈贯卿、黄仲莹、张荆池、高养真;下设总务、组织、宣传、情报、后勤5个部。每个常务委员兼任一项工作。同年,又成立了抗日工作团,团长陈竞如,副团长杨希圣,团员多为小学校长、教员,约五六十人。办公地点设在僧王祠小学。由于人员不固定,不久解散。

民国28年2月,共产党员高峰(凌云)奉新四军游击队支队派遣,经鹿邑进入亳县。经新四军驻亳联络站长任泊生介绍,先后结识动委会主任熊公烈和指导员傅焕之,经熊、傅介绍进入亳县县属抗日工作团任工作团团长。办公地点在万寿宫(今市总工会址)。抗日工作团由小学教师、青年学生二三十人组成,名义上属动委会领导,实际上左右了动委会。动委会主要成员有傅焕之、高养真、陈丽生、韩慓生。同年4月,日军第二次陷亳,动委会、抗日工作团随之解体。民国县政府迁往古城集后,高峰和工作团其他成员又在古城集恢复动委会和抗日工作团,高峰任团长,耿演武任副团长。在古城发展的新团员有郭鑫、孙明哲、张开道、李云峰、鲁博华、宫汉卿、刘一樵等50多人。当时,共产党在工作团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壮大革命武装。动委会办有《动员导报》,经常登载新华社的新闻稿和转载《拂晓报》的文章,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此外,动委会还代销《拂晓报》和进步报刊,经常到街头和村庄演讲、演戏、写标语、画壁画,宣传抗日主张。通过开展募捐活动,慰问抗日将士。为抗日烈士开追悼会,大力表彰了救国精神,激发了抗日热情,壮大了抗日力量。另外,办保甲长训练班、教师训练班、农民识字班,开展抵制日货、禁烟活动,动员妇女剪辫子、放足等。通过以上工作,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民国28年冬,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下令解散各地的动委会和工作团,工作团的党员骨干随中共亳县委转移到涡北地区,坚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边区政府雪商亳县政府:民国33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奉命西征,恢复了淮北津浦路西根据地。11月11日,永商亳县政府在马头寺宣布成立,先属华中八地委,后属豫、皖、苏三地委。县长丁希凌。辖商五区、永四区、亳二区等3个区,区长分别为了汝深、殷效舜、鲁博华,人口约有50多万。民国34年2月,永城县改名雪枫县,永商亳县亦随之改名为雪商亳县,县长仍为了希凌,副县长为冯登紫。当年秋,冯登紫任县长。雪商亳县政府领导人民开展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等运动,建立和扩大县、区、乡武装,发动群众成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和民兵组织等。经过几年发展壮大,到民国35年底,已辖商三区、商五区、永四区、亳二区、酂阳、马头、观堂、李集等8个区。县府下设秘书和财政科、货管科、民教科、交通科、工商局、公安局、县大队等机构。民国38年2月,雪商亳县撤销。

雪涡县政府:民国33年11月,新四军返回津浦路西时建立,县长先后为李晨、胡克明,初辖9个区。下设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公安局和民政、司法两科。民国34年初,开辟了亳县的观堂区,民国37年11月,又从观堂区划出沙土区;两区共辖15乡,300多个村庄。经进一步开辟后,雪涡县辖亳县、涡阳、永城3县交界处14个区。民国38年2月撤销。

商亳鹿柘县政府:民国35年10月,成立商亳鹿柘办事处,主任胥照伍。主要任务是开展商丘、亳县、鹿邑、柘城等边界地区的武装斗争。当年11月改为商亳鹿柘县政府,县长为赵一鸣,副县长为孙清淮;开始建枣集、十字河和减店3个区政权。12月初,县政府撤退到睢杞太地区。民国36年元月6日,在豫东支队的帮助下,县政府率县大队打回商亳鹿柘县,县长为孙清淮,副县长为胥照伍。胥照伍调走后,由刘建国任副县长。商亳鹿柘县政府下设秘书和民政科、财粮科、公安科(后改公安局)、联络科、情报站、交通局、县大队等机构,下辖枣集、高辛、张集、牛集、顺河集、起台寺、高口、杨湖口、安溜、宋集10个区,70余个乡。县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民国38年2月撤销。

鹿亳太县(亳县)政府:民国35年11月,在鹿邑、亳县、太和3县结合部老鸦店成立鹿亳太办事处和鹿亳太县政府,主要任务是为部队筹办给养。办事处主任邵光,县长为许西连,副县长徐子佩;下辖宁平、白马、英武、双沟、古城、洪山、李兴等7个区。同年12月中旬,暂时撤销。民国36年1月,重建鹿亳太县政府,属豫皖苏二地委,县长为徐子佩,下设民政科、财粮科、公安局和县大队;先后建立了宁平、白马、英武、洪山、双沟、李兴、古城等7个区政府。县政府主要抓了武装斗争、基层政权建设及财粮、战勤工作。到民国36年5月,建制撤销,分别建立了太和、鹿邑、亳县3县政府。亳县县长为冯登紫民国37年2月后,县长为李如伉,副县长为薛瑞五。先后设立了秘书、司法科、财粮科、民政科、工商管理局、公安局、粮库管理局、县大队等机构,并先后建立了白马、英武、双沟、郑桥、古城、十河、梅城、城西、城南、城关、太清等11个区政府。县政府成立后,组织农业生产,扶植工商业和手工业,征收工商税和公粮,搞土地改革,培训基层干部,改造基层政权。民国38年(1949年)2月撤销。

涡亳县政府:民国36年2月,中共豫皖苏三地委派遣武建周率武工队到大杨、立德一带活动,建立了中共涡南大杨区委员会;同年3月,建立涡南工委和涡南办事处:8月30日,涡南办事处改为涡亳县政府,余小仙任县长,唐立全、胡仙洲先后任副县长。建立了花沟、临湖(两区属涡阳)、大杨、洛河(城父)、立德、师店6个区,26个乡政权;涡亳县先属豫皖苏三地委,后属六地委。该县在军分区主力部队配合下,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消灭本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先后建立了大杨、立德、临湖、标里(新德)、花沟、城父、师店7个区。县府下设秘书和财粮科、公安局、交通局、工商局、民教科、县大队等机构。民国38年2月撤销。

亳州市政府:民国37年(1948年)8月,中共豫皖苏二地委派遣王见新、张剑华筹建亳州市政府。是年9月,中共亳州市政府成立,市长王见新,副市长张剑华;下设公安局、工商局、交通局、公安大队等机构。下辖:城厢、北关、涡北3个区和9个镇。亳州市政府成立后,负责人广泛接触市民,发表施政讲演,动员工商业者开市生产营业,繁荣稳定了市场,社会秩序很快好转。在淮海战役期间,市成立了支前工作委员会,全力以赴,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援。民国38年2月撤销建制。

亳县(亳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沿革:

民国38年2月,雪商亳、商亳鹿柘、涡亳、鹿亳太(亳县)等边区县和亳州市撤销,成立亳县民主政府。驻城里薛家巷姜公馆(1955年迁至半截楼街)。

1949年10月,亳县民主政府设工作机构11个,辖10个区、171个乡(镇)、1个船舶所。

1950年10月,亳县民主政府改称亳县人民政府;

1956年6月,又改称亳县人民委员会。以后经历了区、乡建制阶段、人民公社阶段、区辖公社阶段。其间,政权机构有过8次较大调整,至1966年5月,全县设有8区1场1镇60个小公社,3个街道办事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亳县人民委员会在艰难的条件下尚能进行工作。至1967年初,县人委及工作机构陷于瘫痪。

1967年3月,县人武部与地方干部相结合,成立亳县革命生产领导小组;3月27日改为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负责全县的革命、生产工作。

196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140部队进驻亳县支左,成立亳县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同年8月,成立亳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办事、政治工作、生产指挥、人民保卫等4个大组,取代原县委和县人委工作机构的职能。

1978年2月,撤销了县革委会4大组。同年12月,取消了局革委会正副主任和正副组长职务名称,改称局长、副局长。

1979年8月,撤销21个县辖人民公社,设立10个区公所,71个区辖人民公社。

1980年9月中旬,召开了亳县第八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撤销亳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亳县人民政府。

1983年8月,进行乡级体制改革,改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镇)人民政府。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亳县建制,建立亳州市。同年6月,政府和所属工作机构名称随之改变。至年底,政府机构共有51个,辖15个区(场、镇、街道办事处)、66个乡(镇)政权组织。

机构设置:1949年10月,县政府设立秘书室、民政科、财粮科、建设科、文教科、工商局、司法科、公安局、税务局、邮政局、人民银行等工作机构。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政府的工作机构不断进行调整,先后撤销、合并、增设了一批机构。

至1966年5月,共设办公室、民政科、劳动科、人事局、公安局、卫生科、文教局、手工业管理局、物资局、农林局、水利局、财政局、供销合作社、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交通运输管理局、粮食局、房地产管理委员会、外贸办事处、商业局、邮电局、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亳县支行和8区1镇1场等机构。

1968年8月,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9年11月,设立办事、政治工作、生产指挥、人民保卫4大组。办班组下设行政小组、信箱小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政治工作组下设宣传组、通讯写作组、教育革命小组、毛泽东思想宣传办公室(后改为宣传小组);生产指挥组下设卫生办公室、商业办公室、财政金融办公室、民政劳动安置办公室、农业机械办公室、交通办公室、手工业管理办公室、农林水利办公室、工业办公室;人保组下设审判小组、治保小组、政保小组、秘书小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充分发挥工作机构的职能作用,对政府工作机构进行了较大调整。

1978年2月,撤销了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尔后逐步建立、恢复、合并了一些工作机构,进一步完善了机构设置。

至1986年底,市政府共设办公室、人事局、档案局、民族宗教事务科、支援铁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能源办公室、旅游局、地方志办公室、民政局、劳动局、公安局、司法局、工商管理局、财政局、税务局、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农牧渔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供电局、教育委员会、文化局、卫生局、广播电视局、计划生育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计量局、财贸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城市工作委员会、乡镇企业管理局、农业机械管理局、统计局、审计局、粮油食品局、商业局(物资局、对外经济贸易局、二轻工业管理局、医药管理局、邮电局、交通局、气象局、物价局、供销合作社、中国人民银行亳州市支行、中国工商银行亳州市支行、中国农业银行亳州市支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亳州市支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亳州市支公司等工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