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可信安全认证
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新闻详情

被遗忘的小洪(鸿)河

浏览数:3 

小泓河一角老亳州的涡河水系,有六条河流,南有“油明赵”,北有“武洋包”。这是写入地方志的。可是,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却被历史掩埋了。

那是小泓河(又叫小洪河)。

亳州城西北角,有一块三角洲,叫郑店子,是一块膏腴之地。逶迤西来的是涡河,西北来汇的,就是小泓河。两河交汇,河面骤然加宽,很有些磅礴的气势,鱼嘴样的三角洲,是两河冲刷的结晶。

小泓河逶迤北去,直达商丘。商丘者,殷商之丘也,她的古老,可以直溯三代的。《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封阏伯于商丘”。关于商丘,河南学者多认为,战国前,其地高岗起伏,状如土丘,民居其上,民是商民,因称商丘。其实,这种解释不无牵强,而且缺乏文化内涵。中原一带,民间常把先人之坟,称为“丘”,丘者,半圆之土也。所以有作品把人的归宿形容为“最后一个土馒头”。有鉴于此,商丘之名,很大可能是“商朝的坟丘”之意,用以纪念商汤之王。

而商朝之后的周朝,商丘其地,是宋国的都城所在,称宋城。那个时候,亳州大约叫做“谯”或者“焦邑”,处于宋、楚两国的交界,小泓河大约为两国的界河,河东或为宋国,河西或为楚国(限于历史地理知识的限制,有待学者考证)。这时,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战争——宋楚之战。

历史文献中,记录具体战争的文字不多,宋楚之战当属少数的几篇。记录这场战争的文字之所以得以留存,并不是因为这场战争的规模庞大或者有历史性转折的意义,而是它形成了两个成语,变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半渡击之”、“宋襄之仁”——的缘故。

殷商的后代宋襄公成为宋国之主后,本来国力平平,却不安分守己,率军进攻已经向楚国称臣的郑国。楚国的楚成王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发兵攻打宋国以救郑国,宋襄公回师,宋楚两国的大军在小泓河两岸狭路相逢了。

《左传》这样记载:“宋楚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这段故事,中学课本里就有,篇名叫做《子鱼论战》。**同志也曾论说过,并且告诫大家,不要学宋襄之仁。至于宋襄公其人其事,是不是愚不可及,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情,现实的情形是,他死搬古代的军事法则,所谓“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教条的结果,不但他被砍伤了大腿,而且身旁近卫全军覆没,生命玄乎得很。

出人意料的是,宋襄公因为这段愚蠢的故事而名垂不朽,许多聪明的帝王却都被人忘记了,可见历史有时也开玩笑,他可算得上是因祸得福了。

宋国既在商丘,宋襄公进攻的郑国就在今天的郑州,那么,楚军应当从东方的城父一带杀来,宋军应该从西方的郑州赶回,当然,战争不可能在城市边上展开,理由是楚军要提防宋城的守军出城夹击。那么,战争的地点应该在哪里呢?亳州距商丘一百多华里,各取其半,当在谯城区古井镇的张集之北柳行村一带两军相逢。

这场名垂史册的“半渡之战”,就发生在亳州境内的小泓河边上。这样一条著名的河流,随着岁月的老去,不仅被历史掩埋了,也被亳州人忘记了。于是,河南省的学者,把这场战争,考证在柘城北部发生。可是,那条河并不叫做“小泓河”。

我曾多次到小泓河游泳,并且徒步沿着小泓河岸远远地北去,感慨万千的徜徉在芦荻丛中,目光迷蒙,看两岸高岗起伏,感觉土地特别肥厚,清晨和傍晚,河边的树林里,还会弥漫着一层薄雾样的地岚,仿佛是无数长眠地下的士兵的游魂,在无所皈依的沿河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