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可信安全认证
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新闻详情

亳州的晋商八大家

浏览数:4 


  亳州人都听说清末民国时期的“八大家”:姜、蒋、刘、李、耿、马、路、汤,他们只不过是后“八大家”,诸不知在他们以前还有前“八大家”,那就是清初、清中期来亳州经商的山西人-晋商八大家,即:王、郑、陈、董,汪、范、苏、熊。


  山西商人在亳州从事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文字记载的为清朝初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大关帝庙记》说:“……西陲而行贾于亳,连袂偕来,指不胜屈,亟设会馆以为盍簪之地……”“连袂偕来,指不胜屈”,意指大量山西商人涌入亳州吧,


  最早到亳州的山西商人,多从事中药材贸易。早在明代,亳州就与禹州、祁州、耀州合称中原“四大药都”,有“药不过亳州不灵”的谚语,所以,明末的战争一结束,清王朝稳定之初,就有大批山西商人络绎而来,抢占先机。山西药商的到来,在涡河边形成三条专营药材的街市,药栈、药行鳞次栉比,后来盐商、丝绸棉布商、嚷酒槽坊、粮商、票号钱庄、铸造铁货等,陆地的骆驼、马车,涡河码头的帆船,到处都是商人的影子,在清朝初、中期亳州的晋商生意最好的、势力最大的有八家,俗称:“晋商八大家”。


  一、王壁就是当时的晋商的首户。开始是主营药材,运来西北地区的地产药材,在亳州炮制加工后,或沿淮河销往江南,或交换亳州特产药材诸如白芍、白菊、桑皮等运回西北,后来在城南种植桑麻、建丝行,(城南10公里处有一王丝行、王河口)是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丝绸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在后来在白布大街、爬子巷、纸坊街等经营盐、丝绸、钱庄等生意。在清初他带领全家在亳州建了王家大院,首事建了山陕会馆(花戏楼),在涡河建筑了两座码头,并出资修了从大隅首到白布大街的石条路,在涡阳首事建了山西会馆等。


  二、山西平遥帮郑拓是开设亳州第一家钱庄。早在清朝中上叶,一个叫郑拓的金融巨子就在亳州北关筢子巷开设“晋泉钱庄”,那是亳州历史上第一家钱庄。后又在其他几条街上开了几家钱庄,最出名的钱庄就数“日升号”钱庄,它铺面大,头寸广,信誉好,成为钱庄业的龙头。后来郑拓又经营的有布匹、盐生意,在乡下郑店子买有大量的土地,并在那经营粮食等生意。


  郑店子位于亳州市城市西北角,是涡河和洪河的交汇处,是当时粮商收购、交易的最大集散地,郑拓在沿涡方圆数十里拥有千亩地。


  三、晋商陈天普独家经营亳州制匾业。亳州制匾业系山西人独家经营。名声卓著的“陈家匾铺”创立于康乾时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陈天普从山西老家迁来后,在亳州落地生根,但家谱中仍然沿用山西陈家辈分,家谱上的辈字是:“明晋天德裕,和平汉士忠;大启文化学,永建邦基本。”而且谱中注明:虽日久为亳人,但世代永与山西人友好,不得反目。“陈家匾铺”至清中期时达到极盛,坊内有工匠100多人,生活上有固定的厨娘,生产上有独特工艺,陈家所制之匾,永不褪色,成为享誉皖西北、豫东南、鲁西南地区十几个县的著名匾铺,大凡著名寺院、道观、商号、名宦名绅宅院所悬匾额,均系陈家制作。陈家也人口日繁,成为大隅首,打铜巷、洪济桥两街交汇处的大户望族。后来在白布大街开有钱庄、盐铺,在城南沿涡陈庄有千亩良田,也成了有名的大地主。


  四、晋人董继先的药材生意字号“全兴号、码头、盐铺。晋商董继先入亳后,很快融入主流社会,所做生意如日东升,财源滚滚,在城南董园置有千亩良田,菜园数百亩。清光绪二十年的《亳州志》就记载了一个山西人这样的故事:亳州有一座古刹,叫白衣律院,山门题额的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白衣律院的山门一反寺院常规,不朝南,而朝向西北,就是为了纪念山西商人董继先。《志书·仙释》记载:康熙初年,白衣律院很简陋,殿堂狭隘,双目失明的僧人德升立志扩建,他苦苦化缘,得到土地八十多亩,却因募金不够没能如愿。德升圆寂后,生于山西富商董家的董继先,,偶游白衣庵旧舍,遂独捐千金,将殿宇房廊大加整修。时为清乾隆二十六年,并立有碑记。有趣的是,还是这个董继先,五年后又独力捐资“千有余两”,重建了大关帝庙(山陕会馆)的大殿,并塑金容,使山陕会馆“壮丽恢宏,美哉轮奂矣!”,此举使其生意字号“全兴号”屹立于山西、陕西药材帮之上,而且,两次捐资都名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