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可信安全认证
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新闻详情

华佗医学学术思想与涡水文化

浏览数:73 

华佗医学学术思想与涡水文化


李灿


一、引言


东汉时期,涡水中游的谯城,是豫州刺史治所,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杰出的医学大师华佗就出生并生长在这里。华佗是一位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学家,在他漫长而又短暂、平凡而又伟大的治病救人的一生中,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值得我们研究、纪念,他的医学成就和医学学术思想更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继承和学习。这是他留给我们后人无穷尽的宝贵医学财富。现笔者仅就华佗的医学学术思想与涡水文化略谈一下个人见解,以探讨华佗医学学术思想的渊源,涡水文化对华佗医学学术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医医学理论的形成。但由于笔者对中医学是位道地的门外汉,门外论医,错误难免,不妥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二、涡水文化


“涡水文化”是一个新的词汇、新概念。这一新的词汇具有独特的古文化性质,这种文化最终形成了道家文化,所以也叫做道家文化。它是在以涡水流域为核心的,即现在的豫东至皖西北一块古中原地区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影响的古文化,所以也可称为古中原文化。涡水文化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原安徽著名学者欧远方先生(安徽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他曾把安徽古文化划分为三大块:即皖南徽州新安江流域为新安江文化,或称做徽文化;皖中以皖江流域的皖江文化;皖北以淮河流域的淮河文化。1997年蒙城县第二届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上,笔者与欧远方先生再次相聚,又提出了欧远方先生的安徽古文化区域的划分问题,当时笔者把很早就想提出的一个问题向欧远方先生等人提了出来:就是在这三大块上还应添上一小块,就是涡水文化。涡水虽然是淮河的一个支流,但其古文化性质与淮水文化是完全不同的。理由——淮河古代居住的是淮夷民族,淮河文化也可称淮夷文化。涡河流域集居的都是东夷民族,涡水文化也可称东夷文化,东夷是属于中原性质的,所以涡水文化也可称为中原文化。众所周知,老庄道家文化就诞生在涡水文化这块热土上,道家文化可称中国文化之灵魂。在黄河以北,以儒家文化为主,黄河以南就是涡水道家文化了。就全国而言,中国北方为儒文化,南方有楚文化,中原为道家文化。因此,涡水文化是有独自特性的,可以成为一个单独文化属性。欧远方先生对笔者的这一阐述十分尊重并予以赞同。


涡水(涡河),是黄、淮之间的一条重要的古河道。自宋以来,在黄水向南泛滥近一千年时间里,黄河以南的许多古河道都已淹没消失,如濉水、获水等。而涡河虽然它的上游部分也被黄水淹没过,但经元、明时代的开发利用,还保留着基本原貌。涡水源出自河南省的通许县东南,扶沟县的浪荡渠,今扶沟县仍有涡河故道。流经河南省的杞县、太康(古阳夏)、由鹿邑进入安徽省,再经亳州市的谯城区、涡阳、蒙城县,蚌埠市的怀远四县,从涡口入淮。它的支流遍布皖西北,主要支流在涡河以北的有谷水、惠济河、洪河(清水河)、陈治沟、包河、榖水(武家河或称雉河)、北淝水等;在涡河以南的有清水河、赵王河、油河、漳水、濮水等。流域长达5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涡水是一条天然的河流,然自有涡河这个名字,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140年夏禹受舜禅位,禹死后,其子启袭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中国从原始公社进入奴隶社会。启死后,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从政腐败,被东夷有穷氏后羿乘机攻夏,太康逃到了阳夏(太康)躲避。公元前2056年,后羿立太康子仲康为王,而独揽大权。后羿又被东夷另一氏族寒浞所杀。公元前2043年,仲康子相即位,寒浞的儿子有过氏浇和有戈氏迫相亡,从而夺取了夏朝政权,长达40年之久。浇和就是居住在涡水流域的东夷部落氏族,涡就是因有过氏、有戈氏而得名。《汉书·地理志》说:“过,戈也”。《水经注》因从水将过写做濄,濄后来演变简写为涡。有过氏兄弟被相的儿子少康在有虞氏(虞城境内)的帮助下,一举灭掉,恢复了夏朝,这就是历史上称誉的“少康中兴”故事。涡水也因此得名。


涡水流域的地理条件,位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大片平原,地势偏高,气候温和,河流纵横,水源充沛,林木丛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原始人类十分理想的繁衍生息的区域。因此使这块沃土积淀了浑厚深邃的历史文化。最古老的传说人物太皞伏羲氏就居于陈(陈即涡水上游的宛丘),死后葬于陈,今淮阳有太皞氏的陵庙。伏羲氏是古代东方夷族之一,他的氏族部落以蛇为图腾,后来把蛇逐渐演变为龙,现在我们都成了龙的传人。伏羲氏根据阴阳变化之理,制作了八卦,所谓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成为古代最早的一部经书《易经》。《易》书集天文、地理、人和万物,深奥无穷,并以水、火、土、金、木五种自然物质探索自然界的起源,成为阴阳学说。据说伏羲氏属木,死后成了木德天帝。木属东方,所以又称东方天帝。另一位传说中居于陈(涡水中上游)的人物就是炎帝神农氏,也称历山氏。神农后裔在殷商时居厉,厉到西周初属苦,苦是李氏发源地。神农氏后裔在西周初被封于焦国,焦即亳州市的谯城。神农氏部落是以牛为图腾的,因此谯城被称为卧牛城,这里一直流传着每年立春日不准鞭牛的习俗,否则谯城乡就要受到灾害。谯城原有神农冢和庙,今废。神农发明用木制成耒、耜农具,教人从事农耕,被称为中国农业的创始人。据说神农尝百草,给人治病,后来因为尝草药中毒而死,是中草药的发明人,后人写有《神农本草》。五帝中还有一位少昊氏,虽源于穷桑,后来南下居于涡水流域,据说少昊氏的儿子句芒,曾做过太皞氏的助手。少昊氏也是东夷氏族之一,他的图腾是鸟,氏族部落中的大小首领都是以鸟作官名。现在所画的凤凰,就是从鸟图腾演变来的。五帝之一的颛顼是炎黄联盟中的一位重要首领,他的部落氏族居于高阳,高阳在涡水的上游杞县西。另一位就是都亳的帝喾高辛氏,笔者在《释亳》(请见2006年三期《亳州师专学报》)一文中详述,不再另叙。从传说的三皇五帝看,就有太皞氏、少昊氏、炎帝神农氏、颛顼、帝喾高辛氏五位帝王在涡水流域活动或居住,可见它的文化积淀之深。从考古学方面来看涡水文化,自解放后通过调查,发现最早的约在7000前后的一种红粗沙素面红陶文化,器足多圆锥形,火候较低,因未正式发掘,无法定名。比较系统的是中原型的大汶口文化,如谯城城父铁营约6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谯城西傅庄5000年至5500年时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蒙城尉迟寺4500至5000年时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这种遗址涡水上中下游都有分布,个别遗址还发现有约6000年时期的仰韶文化遗物。在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上面还覆盖着龙山文化时期遗址,有的历史文化上面覆盖着殷文化层。涡水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与山东龙山文化基本不同,很少有磨光黑陶,蛋壳黑陶更是罕见,大都是灰陶、红陶等,多方格纹、篮纹等陶片。古遗址分布的密度十分惊人,差不多每距数里就有一处,但经过数千年的变迁,破坏非常严重,有的只能看到一些残片。在涡水一些支流也密密麻麻分布着这些类型的遗址。在龙山文化遗址中有非常薄的一层岳石文化层,说明可能曾受到过岳石人的侵袭,所欠缺的是这些文化遗址正式考古发掘工作做的太少。目前正式发掘的仅有谯城傅庄、程井、蒙城尉迟寺原始社会遗址外,其他大部分仅限于一般性的试掘,尽管如此,涡水流域考古文化还是基本摸底,出土文物数万件。从文化性质看,居住在涡水流域,乃至中原一带的东夷民族,不论他们分为多少个氏族部落,其文化性质基本上已趋于相同。到了三代(夏商周)已进入有文字记载时期。公元前2140年,禹治水成功,受舜禅即位,国号夏后氏,禹会诸侯于涂山(涡水最下游怀远境内),执玉帛者万国,足见东方氏族部落之众。自公元前2085年太康失政,至公元前2015年少康夏政中兴,涡水流域方才恢复安宁,也为过水留下了名字。公元前1711年商成汤王灭夏桀建立了商朝,或称殷商,商的始祖契曾助禹治水,殷墟北冡基本可视为殷氏族的封地,北冡位于涡水北夏淝水之阳,也就是景亳或称蒙亳。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灭殷纣而代之以周,周武王封舜之后于宛丘(涡水上游)称陈,封神农后裔于焦(涡水中游)。下游的北冡,亦可能为五类小国。公元前571年,中国古代哲学大师李耳于涡水上中游的苦县厉乡诞生,所著《道德经》五千言,成为东方的圣经,从此,东方哲学文明曙光升起在涡水上空。公元前369年,另一位哲学大师庄周诞生于涡水下游的蒙(北冡),东方文明曙光再次从涡水上空升起。道家文化也就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形成了涡水文化的核心,是永不熄灭的光芒,是涡水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而华佗医学学术思想则在老子数百年之后所绽放出医文化之光,又为涡水文化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三、华佗无师从医



华佗医术来自何处?师从何人?查遍古今有关华佗的资料,无一处或一人会指明这个问题。华佗曾于何处习医,谁是老师?这恐怕是千余年来华佗留下的又一谜题。


众所周知,华佗医术非常高明,精于内科、儿科、妇科、特别是外科,发明了酒服麻醉药物,在针灸、服药所不及的五脏,施行开刀剖腹手术,成为世界上最早施行外科手术的鼻祖。又精于针灸,遇病不数针即处。治病不仅方脉,还善于察言观色而知病源。不仅治病,他还创造了养身防病之术,如五禽戏等。华佗医术之全,可以说集古代医术医学之大成,无愧是古代杰出的一位医学大师,而被世代誉为神医。如此杰出的一代医学大师而无师从,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按汉代之前,古来就已有拜师学艺之风,东汉时期更为盛行,有许多名医都有受过高师传艺的记载,如备受赞誉的战国名医扁鹊,其实他的真实名字并不叫扁鹊,而名秦越人。越人曾拜当时名医桑君老人为师,尽教五脏症结医疗之术,后越人给人治病而名扬天下,故被冠以扁鹊之名,以至于后人只知扁鹊,而不识秦越人。后来因秦越人医术超过了秦国太医,因遭嫉妒被刺杀身亡。那么真正的扁鹊是谁呢?据《道藏经·轩辕本纪》所载,扁鹊本是轩辕氏黄帝在世的一位名医,“黄帝得歧伯,命著,《内经》、《外经》,又有雷公炮制方药,扁鹊、俞跗定《脉经》”。扁鹊,五帝时人也。战国晚期还有一位名医叫淳于意,他本是齐国的太仓长(管理粮食的官),曾拜师公孙光,又从乘阳庆习医三年,淳于意医名大振,声嚣一时。大概从师三年的规定,战国时期已经有了。西汉和帝时有位有名的太医名郭玉,就是涪翁高足程高的弟子。再说与华佗同时代的堂上医生张仲景,年轻时曾拜同郡的一位名医张伯祖门下习医,后来做了长沙太守,仍为百姓治病,每在堂上审理公案,只要一有病人来到,立即下堂治病,人称堂上医生,张仲景更以《伤寒论》而闻名于世。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他们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华佗既无师从医,是否会是祖传世医呢?但《华佗传》也只字未提华佗无师从医之谜,过去亦有不少史学家注意到了此事,可能也做过探讨,但均无结果。所以在陈寿《华佗传》惠栋注解说:“王勃《八十一难经》序云‘歧伯以授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商成汤王之相)伊尹以授汤,汤历九师以授(周)太公,太公以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又名医缓,春秋时秦国良医),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定立章句,历九师以授华佗’”。照此传授,还是找不出真正授给华佗医术的人来。不过,王勃此说确实给了华佗无上荣誉,古代名医都成了华佗的老师,而华佗亦是中国医学传统的继承人。如果说华佗继承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医学,这句话自然是对的,但对华佗而言未免又过于笼统。因此,为弄明白华佗医学医术的渊源,笔者不得不从华佗生长他的这块土地上来为他追根找源了。


前章《华佗生平浅析》(《亳师学报》2007年1期)一文已经交待,华佗出生并生长于豫州谯郡,谯城位于涡水中游,涡水文化是数千年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沃土,华佗就是在涡水文化这块沃土上孕育出的一代医学大师。如果这话不算过分的话,那么涡水文化,特别是涡水文化所蕴含的医学文化就是华佗一生学习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华佗医学学术思想与涡水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和血肉一般的关系。正因如此,华佗一生才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



四、华佗《中藏经》


研究华佗医学学术思想的主要依据,就是要有华佗的著作,从目前所知现存的华佗遗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藏经》。关于这部《中藏经》,千百年来不知道遭受到多少医学学者和史学者的责难、惑疑和否定。他们的主要论点是:《中藏经》是出于宋代医者之手,而伪托华佗之名。然而为什么宋代医者所写医书要伪托给华佗?可惜至今尚无人能圆此说。有人干脆否认是华佗之书,说华佗没有留下甚么著作,因为在古籍经卷中,没有被列入《四库全书》。没能列入《四库全书》就等于华佗没有遗著?还有人认为虽然《隋书·经籍卷》曾出现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和《华佗枕中灸刺经一卷》,然此书久已失传。关于华佗著作今天是一片空白,因此要研究华佗医学学术思想是十分困难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华佗学识渊博,外科及中内各科医术无不精湛,被曹操迫害监于许狱中还写出一些方药付于狱吏以求活人,那么在他半个多世纪的行医实践中,难道就不会积累写下更多的医学著作?这应该是后人确信不疑的事实。古人写书与今人不大相同,一不题书名,二不署自己的名字,三不记写书的时间,四不分篇章,总之十分节省笔墨,把自己要写的东西写完了之。当然,华佗的书可能不是一次写成的,或者写完一篇今天所谓的专题,就会有人拿去传抄,像《隋书·经籍卷》所载的两种不同的医著,一是灸刺,一是察言观色,就是分别传抄流传下来的。《中藏经》应该说是华佗医学中的核心部分,极大可能是晚年经理之作。可惜的是《中藏经》没有能包括华佗生平的全部医著,所以也有人惑疑《中藏经》非华佗写好整理的,而是出自他的弟子樊阿、吴普之手,更疑是华佗外孙邓处中或重外孙邓思整理的。因为樊阿居彭城(今徐州),吴普居广陵(今扬州),而邓处中居谯,华佗无子,重要遗物自然要交女儿家保管,尤其是华佗对曹操的用心早已觉察,在被押之前恐已有所托付,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总之,华佗遗著后人整理这是极大可能的,这在古代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例如著名医著《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是与华佗同时代的一位名医,张仲景,名机,南阳人,曾做过长沙太守,善医伤寒,张仲景在世时曾写过一些“伤寒卒杂病论”,后来流散。到了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此人採摭众论,爱察遗文,居然广集张仲景流散医著,整理编辑成《伤寒论》三十六卷,成为医学经典之著。张仲景遂成为历代名医,这应该归功于王叔和,而后人却只知张仲景,而忘了王叔和。还是清代一位名医徐灵胎说得好“不有叔和,焉有仲景”!为什么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没有人提出过质疑,而对《中藏经》却百般责难呢?记得上世纪中日建交十五周年之际,我应邀请访问日本,在东京经日本学者介绍,会见到了日本汉方出版社社长犀川龙先生,当时犀川龙先生送给我两部日本汉方出版社出版的书,即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谈话中,我曾向犀川龙先生表示,华佗和张仲景都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为何不出版华佗医著?犀川龙先生很内疚的答话,华佗是世界外科鼻祖,我们也是十分景仰可惜没有留下甚么医著。没有留下甚么医著这句话一直令我痛心不安。


须知,华佗《中藏经》的流传下来是经过很大劫难的。再请重温一下陈寿《华佗传》中的一段话:“华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在当时谁人不畏曹操权势?请想谁敢收藏华佗的遗物?包括华佗的医著,都怕惹杀身之祸。华佗的外孙邓处中亦精医道,其子邓思从华佗学医,华佗死后,拒不谈医。而后在《中藏经》序言中又编了许多神话,说因梦见华佗,对他说“《中藏经》真活人法也,子可取之,勿传非也”。处中惊怖不定,照华佗吩咐,讨先生旧物,获石函一具,开之得书一帙,乃《中藏经》也,遂复授其子思,世人方得谨慎传抄。处中之语似是无稽荒诞,不可信赖,然邓处中恐华佗医著失传,故编以神话,又恐后人不信,故自我介绍是华佗外孙,由此可见处中之用心良苦矣。又何能再责邓处中一介草民,没入史卷?华佗《中藏经》曾见郑樵《通志·艺文志》,不过只有一卷,其它确实未入史书经籍,一千多年来流传民间珍为传抄,并成为医学名著,主要原因就为华佗是位布衣,晚年又遭罹难,大名只留民间。本《中藏经》是清早期京都赵文敏氏手抄本,赵氏善本是从宋本手录,宋本又有库氏善本、陆氏善本等。本书即按清代赵氏善本所刊,解放后再版的。《中藏经》文义古奥,并非宋人辞语,出自华佗之手当无异议。


华佗医学遗著,可以断言绝非《中藏经》一种,而应有更多更重要的医著没有保留下来。当然这应该与华佗受迫害有关,使华佗失去了整理所有医著的时间,直到在许狱中焚烧的著作在内。《中藏经》起码不会包括《隋书》中的《三部脉经》和《枕中灸刺经》,还有《老子五禽六气诀》等。华佗既创酒服麻沸散及剖腹手术,所用重要的药物配制及治疗方法,华佗又何尝不写出来传于后人呢?这些遗失不能不说是中医学史上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不能不敬佩为张仲景整理《伤寒论》的王叔和太医,如果能再出现一个王叔和为华佗整理医著,这样的角色又是多么的重要。


我能够阅读到华佗的《中藏经》,首先要感谢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副院长夏克平先生,承蒙他在数年前送给我一部《中藏经》,我才始得见到华佗的经典医著,开始有了写这篇拙文的念头。夏院长乃亳州中医世家,世代均为名医也。千百年来尊华佗为医祖,已成世风,世人简称华祖。



五、华佗医学理论及学术思想



《中藏经》是华佗主要医学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另附药方三卷。上中两卷都是医论,上卷共医论二十九篇,中卷十九篇,下卷是疗诸病药方六十道,附录三卷药方包括治疗中外各科的园、丸、膏、丹、散、汤等诸病的药方近百条。华佗的中医医学理论在《中藏经》上中两卷,医学理论代表着华佗的医学学术思想。这些理论也突出表现了华佗对医学的哲学观,哲学本身就是人类认识万物万事基本运动规律的方法,也是处理事与物的辩证方法。华佗医学哲学思想理论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论点就是“人法于天地”。华佗曰:“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这就是“天人合一”,或叫做“天人感应”。所以“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人法于天,见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乎于此,如其神尔。”所谓逆即矛盾产生,从则是和谐,就是有了矛盾达到统一的目的,符合唯物的辩证法。华佗医学学术思想首先是,人一定要知天地四时之变化,人与百病与天地四时的密切关系,只有法天,顺天地之逆从,才有可能掌握百病的变化,料事如神。华佗第二个重要医学论点就是阴阳调神论,他说“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华佗认为人之生命无不与阴阳有关,热为阳之主,寒为阴之主。只有阴阳平,天地和,人气才得以安宁。或者偏于阳者可长,偏于阴者则短。天地间,阴阳寒热循环不息,人也应当以其风寒暑湿,阴阳运动,得时而行。所以华佗说:“阴长宜损,阳长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均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华佗第三个重要医学论点就是五行生成论。华佗说: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始终。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人体还有血肉筋骨,“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所以说“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天地既分阴阳五行,又分寒暑冷热,人也有风寒暑湿之气,喜怒哀乐之忧,正邪两气之侵扰,无不与阴阳五行有关。因此,华佗医论精奥绝伦,医学学术思想论述繁多,无不与此为宗,无法详尽。现综合以上三点,也就是“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舍予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这也是华佗医学学术思想的顶峰。当然这不是迷信,也不属于任何信仰,而是华佗医学科学的论据。


华佗医学学术思想很明显来源于涡水文化道家老庄的哲学观。“人法于天地”正是老子一书第二十五章所说的:“王(原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根据高亨《老子》注本),地法天法道法自然。道是什么?即自然之道,也是人行之道。古写的“道”字是“”,人在行中,即人行之道也。道生阴阳,阴阳五行生万物。华佗说人法于天,也就是法自然、法道、法天地。人也是阴阳五行所生,所以自然之道也是人行之道。华佗把老子的哲学观用于医学理论,这是华佗在继承传统医学上发展创新的结果。涡水下游的蒙城尉迟寺原始社会居民居住遗址,经中科院考古所多次发掘,其文化内涵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这里原始居民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民族之一,他们所用的葬具陶瓮棺上面绘画了许多“文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第一种为   ,第二种为   。第一种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画的是日、月,下部画的是人,用两手托天,日月代表天,人在下面地上,说明人与天是不可分的,也就是“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第二种也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画的也是日月,也代表天,但日属阳,月属阴,也可成为阴阳,下部分为地,地上万物组成分为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可解释为阴阳五行。这些绘画文字说明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是最原始的哲学观。为什么这些图画都画在瓮棺葬具上面,无可异议的应该说与人的生老病死有密切的关系,是否用“天人感应”或自然界的“周而复始”来祝福他们死过的亲人。人法于天和阴阳五行早已是生活在涡水流域原始东夷民族的哲学信仰,后来老子把它发扬光大,写下《道德经》这篇哲学巨著,而华佗把这些哲学观发展并运用到中医医学理论上,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华佗系统的医学医术思想,为中国医学作出了永不泯灭的巨大贡献。



六、华佗医学与涡水文化



华佗的医学理论和学术思想形成在于他的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华佗是无师从医,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来源就是涡水文化中的医文化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笔者想从以下两点作一阐述,第一,从史料与考古发现证明,涡水文化中包涵着悠久的医学文化史,在医学文化史中首先要谈到酒。我们知道华佗创造的中医外科剖腹手术,麻醉药麻沸散是用酒冲服的。麻沸散的所谓散,是制成如粉面状的药物称为散,制成这种麻沸散的药物,据《三国志》注解者卢弼说名叫“押不庐草,产于回回国(即今天新疆的回族地区)”,可见在东汉时期豫州谯城与西域(丝绸)的往来,中草药也有了交流。关于服麻沸散的酒,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在涡水流域考古中,几乎每处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都有酒器,特别在蒙城尉迟寺遗址中出土的酒器之全之多,都是前所没有的。酒到底作什么用的,古代和现代人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说文解字》说:“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故“醫”字从酉也。酉,即古代酒字,春秋战国时期字无偏旁,酉字加水自汉起焉。甲骨文里酒写法有“ ”(粹六)、“   ”、“ ”等。醫下用酉,说明古代酒的主要用途是治病。曹操曾献九醖法,此法即谯令作的九醞春酒法,上奏书中就有“譬诸虫,虽久多完”和“易饮不病”等句,九醞春酒不仅可以祛病,还可以健身。这是涡水文化记载最早最详细的防病酿酒法,后被贾思勰收入他的名著《齐民要术》一书中。华佗用酒服药,相信绝不是只用于麻沸散,因为他医病所制的药剂很广,如园(大的粒园)、丸、散、膏、丹、饼、饮、汤等,这些药物有用作外敷,有作内服者,内服亦不乏用酒为饮者。在涡水古文化中还发现过外科手术刀,谯城区城父铁营原始社会遗址发现一枚距今约6000年的磨光小石器,棕红色,高7.2,宽2,厚1.5公分,上端呈圆锥状,下端如斧刃。另在大寺原始社会遗址也发现一枚距今4000年的小残石器,黑色,高5,残宽2.2,厚1公分,上圆锥形,下部有刃,中间有一穿孔,可佩戴,可惜上下断裂。从以上造型来看,后一件比前一件进步多了。以上两件石器就是原始时代治病用的,叫做砭石,《说文》云:“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经》曰“其氏之山,多箴石”,箴,针也,即石针。《汉书·艺文志》卷三十师古注:“箴,所以刺病也,石谓砭石,古时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其术虽绝,从实物造型看,一头尖椎,,是用来对某穴位进行押刺或按摩,达到治病的目的,另一端为刀刃状,应作为切割肿疮之用,是原始的手术刀。到了夏代,有了最早的金属刀,即青铜制的手术刀。谯城东钓鱼台夏商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全长15.5公分,前端呈弧形,均为刃,看来不是一般切割工具,亦非防身工具,应属治疗疮疖之用,古时人患疮疖肿瘤十分普遍,这种工具是非常需要的。中国针灸是世界医学独树一帜的奇葩。在原始社会不仅有了石针—砭石,并且还有了骨针。1981年亳州市博物馆在谯城西傅庄原始社会遗址墓葬发掘中发现了一束约三、四十支之多的骨针,由于过细,大部分风化,现仅保存下来数枚,针长5至8公分,粗细与今天的缝衣针相同,更像注射用的针头,针尖部依然十分锋芒,尖端还有一穿孔,孔小于今天之针眼,可刺入皮肤。骨针如何制成的可说是个谜,它揭示了早在5000多年前涡水流域原始居民们就已使用骨针治病了。骨针的使用,更说明了我们的祖辈们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发现了身体内看不见的“经络”了,这在医学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的发现,充分说明了我们祖先高超的智慧。是给华佗在传统医学上最深的影响。第二点,东汉时期以涡水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是诸子百家学术及文学最发达的区域,使华佗在医学学术思想发展到高峰。春秋战国以来,以齐国稷下学派所形成的百家争鸣繁荣的局面,虽然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残酷镇压,到了两汉,又遭受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家之说,仍未能阻止住百家之嘴,在班固著的《汉书·艺文志》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东汉继西汉之后,又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论衡》的作者,反对董仲舒学说的王充,还有《风俗通义》的作者应诏,蔡伦的造纸,数学家、地震仪的发明家张衡,医学家华佗等。虽然与华佗同时期的还有张仲景,然而张仲景的建树只在伤寒,真正奠定医学理论,推动中医学全面发展的只有华佗大师了。华佗出身书香门第当无异议,是否也是中医世家不敢断言,但当时的豫州谯郡,曹操、夏侯渊、华佗三大望族,都有医药藏书和治病要方,如《曹氏灸方七卷》、《夏侯氏药方七卷》等,华氏望族若无医药藏书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当时普通百姓家亦不乏药书要方。当时的文人除求举孝廉外,还要学习琴、棋、诗、画、医、药、占卜等才称得全才。华佗青少年时代,就被涡水文化熏陶,爱上医学,精研黄帝之《脉经》、《内经》、《外经》,伊尹、成汤之《汤液》,还有我们现在无法知道的一些医书和地方流传的医方,华佗在《中藏经》里曾引用《金匮》一书已早失传。总之,华佗以广集地方民间医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采中国医学内外、妇、幼、针灸各科于一身,成为中医学方面无所不能的全才。就这样,华佗生长在中原涡水医药文化深邃的土地上,生活在两汉学术思想高度发展繁荣的时代里,再加上华佗超凡的医学天才,铸就了一代永不泯灭的神医。



七、结束语


华佗无师从医,在涡水古医药文化的孕育下,经过精心追求自学和长期不懈的实践,终于成为一代神医。神者,在帝王、圣人、贤人之上,是世人对华佗至高无上的称颂。称神之一者,医术之全面也。华佗诊病无论针灸、外科、疮疖烧伤、儿科和一些稀奇疑难杂症,均手到病除,特别是针灸、药物所不能及的内脏部位,施用解剖手术,这在公元一世纪是一大奇迹,比西方外科手术早了十五、六个世纪。华佗医术之全面不仅华佗生前所没有,直到现在能超越华佗亦所罕见。神之二者,医术之精湛也。一般医生都以把脉、问病等诊病,然而华佗却以察言观色,只要看到病人颜色形态,便知病灶所在,病情轻重,查病准确,可断病期,施药时药到病除。举例《华佗传》叙述比比皆是,无不如神。神之三者,医德无比高尚也。华佗给人治病,素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不为名不求利,表现出一位医生的高贵品德。不仅如此,华佗一生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荐孝廉不举,仕途不理,无心钟鼎,甘为布衣,澹泊终身,所为者救死扶伤,济世活人,其精神之伟大如巍巍高山,浩瀚大海。有人把他比作佛主,江山不要,王位不居,只为芸芸众生。华佗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在医学上力求全面,做到了精益求精,献身于天下苍生,世人誉之神医,亦当之无愧,是千古楷模。华佗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全面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完善了中医医学理论,使中医学理论,华佗医学学术思想达到了最高峰,华佗医学思想成为东方医学的代表。尽管华佗的针灸术、外科解剖术、察言观色术都已失传,但这些技术的存在我们是无法否定的。


最近有些学者认为,东方医学的代表应是张仲景,这个观点笔者是无法接受的。自西晋医学家、太医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方,定名张仲景《伤寒论》一千多年来,为广大学者所熟悉,但并不能成为张仲景能代表东方医学的理由,他的论述毕竟只限于伤寒。而华佗医学理论及学术思想,却早已为后世医学家所承认。既然王勃《难经》序中说自歧伯、黄帝传至伊尹、成汤,又传至太公文王,至医和,再至秦越人,越人而至华佗,说明了东方医学的传统继承人是华佗,而不是张仲景,能够代表东方医学文化的传承人自然是华佗了。唐代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就全面继承了华佗医学理论和学术思想,金代名医张元素也是全面继承了华佗医学,写成《医学启源》一书。人法于天,阴阳五行人体理论,已为广大中医界共认,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字箴言已成为诊病治病之原则,这就是华佗流传千古的医学文化。


泱泱涡水,她不仅氤氲了原始的东夷文化,发展丰富了中原文化,成为东方哲学大师曙光升起的地方,东汉华佗又诞生在这里,他奠定了东方医学理论基础,为涡水文化增加了医学文化这一重要部分,再次增添了涡水文化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