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可信安全认证
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新闻详情

董庄村由来和历史发展脉络

浏览数:28 

知之历史才能促进未来


这篇文章我研究了很久,一直以来想发又不想发,目前而言,为了避免不必要麻烦,只在内部传阅,这对乡村振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暂不公开。

那就简单介绍这段历史,详情有待世人研究。这篇文章是古代与现代历史的衔接,也可能对乡村振兴有着非常的社会价值,值得讨论。


董庄村的由来与历史


董庄村座落在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大王行政村。

元明时期连年战争,天灾人祸,中原地区地广人稀,大片土地无人耕种,洪武二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大迁移政策。有董王两姓为亲姑舅老表关系,共同迁移于此后,以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为原则,將此地命名为董王村。

董王两姓在董王村和谐相处,亲如一家,辛勤劳作开荒良田千余亩。董王两姓在此繁衍生息650年,逐渐形成了董王两大家族。

清朝时期,为防外族入侵,董王氏家族共同努力,修防设寨,开设武场,动员村民习文学武,加入捻军王氏设堂口为三怀堂。董氏家族三兄弟能文善武,其中一个叫董进修身材高大,力大无穷,跨骑战马,手持大刀,单手能挑石碾,后跟随姜桂题成为毅军将领之一,固守旅顺口二龙山,因与其他军营协调不力,旅顺口失守,后因清政府实行和谈政策,姜桂题因主战与和谈派发生矛盾,后又因日本占领旅顺,清政府將姜桂题,革去军职,以观后效,董氏董进修卸甲归田。

洋务运动时期,毅军统领姜桂题与其他將领成立北洋军团,并主张共和制,逼迫清政府退位,姜桂题成为民国时期24将军之一,排名第五位。

高士读民国时期秀才,亳州曹巷口人,进京任试认识姜桂题,成为山东省总司令,后因孙殿英祸乱亳州城,高世读帅军镇守亳州城,被孙殿英抓获后逃出,后成为民国时期安徽省最后一个省长。因董王村董进修曾是姜桂题干将,董进修卸甲归田后,高世读经常到董王村拜见董进修,并娶董王村闺女为妻,成为董王村女婿,董王村更名为董庄村。

董进修是姜桂题干将,高世读是姜桂题提拔后成为民国时期安徽省省长,高世读又是董王村女婿,姜桂题去逝后坟墓就埋在董王村西1公里处小洪河东岸,以防别人扒坟掘墓。

亳州解放后,董氏家族土地被分给周边邻村穷苦老百姓,当地村民感激共产党,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姜桂题坟墓被文革领导小组派二中学生扒开,以告诫民国残余势力,不要想着复辟。


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要扒开姜桂题的坟。

故事还要从捻军说起,捻军是清末时期盘踞在亳州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叫张乐行,家在亳州市涡阳县雏河集,因不满清政府地方苛捐杂税贪多无厌与当地清政府官员发生矛盾,后被逼无奈组建捻军。

姜桂题亳州市谯城区十九里镇姜屯人,少年其父亲姜永茂因参加捻军而被清政府地方官员杀害,姜桂题随母亲雷氏投靠捻军舅父,小花旗旗主雷颜,十九岁任捻军百夫长。

张乐行率领的捻军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与当时的太平天国比拟的一支强有力的农民起义军。

清朝政府派僧格林沁到亳州镇压,与捻军多次交战不胜,后姜桂题投靠清军,背叛捻军,因姜桂题从小在捻军长大,对捻军了如指掌,率部夜袭捻圩(捻军大营)成功,取得僧格林沁的信任,后又献计抓获捻军首领张乐行父子,张乐行父子被凌迟处死。

捻军二号人物张宗禹是张乐行侄子,成为捻军军师,后组建西捻军在陕西一带活动,张乐行遇害后,班师回亳州途中,在山东一带打围,最后歼灭僧格林沁部队,并杀死僧格林沁,清廷朝野震惊,派曾国藩为军务大臣,指挥湘军和淮军与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作战。张宗禹西捻军与太平军陈玉成所部的赖文光军回合,组成新捻军,兵分东西两路与曾国藩清军对抗,曾国藩对西路张宗禹部也不能敌,但东部战区赖文光所部失利,张宗禹为救东部军困局,冲破西安,从西安出发,直捣天津谣言要攻打北京,清廷震惊又派左宗棠为军务大臣,调令山东鲁军,安徽毅军,河南豫军与湘军和淮军一起围歼张宗禹西路军,张宗禹与清军周旋打游击,又因宋庆毅军所部的姜桂题对捻军熟悉,后又因新捻军赖文光部败而被害后,张宗禹部渐渐失利,最后被全歼,张宗禹看大势已去,在黄骅县孔庄(今为南大港国营农场三分场所在地)隐居,20年后去逝。

从这里可以看出捻军失利原因与叛徒姜桂题有很多关系。捻军失败后姜桂题因功被清政府授总兵衔,加“长勇巴图鲁”勇士称呼。甲午中日海战姜桂题失守旅顺口被“革职留营,以观后效”。

八国联军进中国,慈溪太后任李鸿章全权大臣乞和,李鸿章提姜桂题进京,姜桂题受慈溪太后旨意,与八国联军联合镇压义和团,义和团消灭后,姜桂题又迎接慈溪太后回京有功,被慈溪太后授予“太子太保衔”,准西苑城骑马,赏黄马褂,后成为宋庆之后的第二任毅军(皖军)统帅。

洋务运动之后,姜桂题主张共和制,联合北洋军团迫使清廷退位,成为民国时期的24位将军之一。

从这里可知姜桂题的成功是靠背叛农民起义军捻军,并设计镇压捻军成功而受重用,姜桂题统领毅军后又背叛清朝政府,成为民国政府的将军。这种行为,造成了农民起义军捻军推翻清政府失败,当然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姜桂题知道死后一定会留下骂名,因此在选择坟地时是非常慎重,姜桂题的坟墓埋在离董庄村不到一公里处的洪河旁,与董氏家族和高世读为省长不会是机缘巧合,一定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带领农民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最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亳州解放于1947年,亳州解放后地方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把亳州乡村的大小地主土地分给穷苦老百姓,当然董庄村的董氏家族土地也分给穷苦老百姓。为了巩固亳州地方政权,警示民国政府残余势力,不要妄图复辟。文化大革命期间(三中学生)将姜桂题的坟扒开,以警示众。

解放后的董庄村近代发展史和现代情况

解放前,我们村有一个外来户,叫李贵,讨饭于此,后因给董氏家族分支--董得允家(被枪毙的大地主儿子)种地,对董氏家族比较了解。解放后因李贵是雇农,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把董氏家族的土地充公,后分给普通农民,燕店村村民宋玉林为原闫庄大队书记,李贵为闫庄大队队长。董氏家族分支董得允为了稳固本村地位,董得允与李贵结为甘亲家,李贵大闺女叫董得允干爹,后董得允成为闫庄大队会计。

50-60年代,国家推行合作化运动,组织村民开展互助组,合作社,在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动员群众,70年代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挖河秀田,挖沟,最著名的农田水利大型建设莫属,安徽淮北的茨淮新河项目建设。父亲当时是民兵排排长,在闫庄大队的统一带领下,组织村民到茨淮新河施工现场挖河,当时的农民真心拥护共产党,信任共产党,支持国家建设,不愁回报,任劳任怨,因广大的农民群众真切的看到国家是在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


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闫庄大队的集体经济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家为了发展乡村经济,当时的燕庄乡,给闫庄大队贷款100万元,建设了故乡酒厂和闫庄面粉厂,酒厂有董得允负责操办,此时李贵已不是大队队长,大队书记为冯新安。会计仍然是董得允。董得允因是会计得到50万贷款后,他来牵头开展白酒厂的项目建设(酒厂所在地是现大王村委会所在地,当时是废弃的中学)。经营有小儿子管理,后因管理不善,酒厂倒闭。50万元贷款无法还,董得允经常被法院起诉并蹲班房,后因肥胖症行动不便,下肢瘫痪多年后去逝。大儿子叫董乾坤,给别人买树而发家,并扬言要与冯新安争夺大队书记职位,后引拉树时被砸伤,下肢瘫痪多年而去逝。


董得允和董乾坤去逝后,闫庄大队改组,董庄村村组长为另一董氏家族董得印,原因是时任的张集区团委书记、区委宣传员马永久为董得印亲属关系。董得印在大队书记冯新安的管理下,90年代开展计划生育罚款,收取提留款,激进时牵牛扒房,绝育引产,干群关系紧张,90年代底矛盾进入白热化,2000年后董得印不在任村组长。进入2000年以后,小村并大村,闫庄大队并为大王村委会,大王村委会书记为周学旺,原闫庄大队区域(6个自然村)负责人是燕店村宋笑志,大王大队会计是董氏家族董得允三儿子董福杰,另分管董庄村公务。


在董福杰负责董庄村期间,前几年他本人也想做一些事情,动员群众捐款修路,第一次动员群众村民也交了,但是路没有修成,因为村小收费少,不够修路的,但是钱被董福杰花了,过两年董福杰又动员群众捐款修路群众也交了,但是修路的名额被大吴村委会挣去了,收的钱也被大吴村委会用于大吴村修路了。村民两次捐款修路,路都没有修成,但是钱没有了,后来董福杰自己发展养鸡项目失败,联系外部有钱人在董庄村村南修建红砖窑厂,董福杰与合伙人合作管理不善而失败,董福杰又因截留村民土地补贴款和利用村民的户口本,贷款购买挖掘机,因联系不到工程,造成90万元负债无法还银行,又因贷款是用村民户口薄贷款,所以这笔贷款就有村民承担,造成村民对董福杰严重失去信任,后因村民反映强烈,而罢免村委会会计职务。


2015年董福杰被罢免后,董庄村王氏家族王进文负责大王行政村南片区,原闫庄大队6个自然村村组长,当然也包董庄村。王进文的任职,其目的是为了整个大王行政村的社会稳定,以促进大王行政村闫庄大队乡村快速发展。其更深层次原因是在2008年,就在返乡青年王显强的带领下,开展养牛合作社实验,后在该合作社基础上,又联合谯城区有规模的合作社,发起成立亳州市谯城区合作社联合会,以亳州市谯城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为载体,王显强带领全区其他农民合作社会员,开展宣传推广和指导合作社发展活动,后又在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团队温铁军老师的支持下,由刘老石教授邀请全国大学生支农社团,到本村开展支农支教合作社宣传活动,得到当地村民的支持和认可,后王显强理事长暑假期间都邀请大学生支农社团,在本村开展活动,受到区委区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特别关注。王显强以华泰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坚持不懈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争取为董庄村修建水泥路,董庄村期盼37年的水泥路面,2017年终于得到解决。村民拥护,村民反响强烈。在王进文工作的三年里,闫庄大队发生了变化,董庄村道路也一一被修通,但是在修董庄村最后一条道路时,大王行政村书记周学旺渎职,把80万元的修路款用于李楼村,年底谯城区督察组要督导,大王行政村干部手忙脚乱,临时找资金修该路,三天时间把董庄村该路修好,在修路期间村民还建议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施工,但是为应对检查,道路修好后,第二天就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后村民向市长热线反映,王显强通过微博曝光,得到谯城区委办公室关注,华佗镇委书记亲自到现场考察,情况属实,责令施工单位整改,要求王显强为道路整改督导员,之后村委会书记周学旺和王进文同事被换掉。



目前大王村村委会有姓程的任书记,董得印儿子董福标任原闫庄大队负责人,同时负责董庄村公务,董福标任大王行政村闫庄大队南片区负责人,一是与他打电话联系亳州市电视台,亳州电视台现场曝光该路的质量问题有关,另一个原因是舅舅马永久是亳州市城管大队长,马永久给华佗镇镇委书记杜登华提前打招呼,并不是村民选举而得闫庄大队负责人。



这是在政务层面分析董庄村发展脉络,在董庄村村民内部,清末到现在董王村其实一直都是有董氏家族控制,改革开放后村中的红白理事会以前是董六妮为大总(姜桂题干将董进修孙子),后是董得印(90年代闫庄大队副主任人)为大厨,王进才(80年代民兵排排长)为副厨,王进文(闫庄小学教师,曾是红卫兵宣传员)为财务大柜负责人。因董六妮年纪大了,董得印因闫庄大队负责人辞职后,不在负责红白理事会理事。另有一个董氏分支董福建(被共产党认定的大地主孙子)任大总,董福久(富农子孙)任副总,王进才副厨被排挤,董福标(董得印之子)为大厨,王进文仍为大柜财务负责人。



从以上梳理可知,不管是从公家还是在民间,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到现在,董王村其实一直被董氏家族所控制把持着,这就是我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分析得出来总结。



从明朝初期朱元璋称帝,为了中原复兴,实现农业发展,大迁移民,王董两姓定居于此,取名董王村,王为长辈,董为晚辈,明朝时期董王两姓互帮互助,团结和睦,携手共建董王村家园。明朝末期,吴三桂引外蒙入关,建立清政府,后清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底层农民生活艰难。农民张乐行在涡阳起义,史称为捻军,后因姜桂题背叛农民起义军,镇压捻军成功而被清政府慈溪太后重用,董氏家族因投靠姜桂题毅军而兴旺发达,之后成为皖北地区的大地主,因民国政府安徽省最后一个省长是董氏家族女婿高世读,董王村变成了董庄村。又因董氏家族被解放军打土豪分田地,其子孙后辈一直耿耿于怀,对毛泽东主席内心则怨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党又重新录用董氏后人,部分王氏家族为了与董氏家族套近乎,自愿降低辈份,与董氏打甘亲家,造成王氏家族的衰败。


备注:华佗故里,华佗镇小华庄的由来,神医华佗的祖籍原亳州市谯城区泥店集,可能因为华佗出事后,为了避祸,华氏家族整体乔迁于张集镇(现属于古井镇)西黄庄,清末时期西黄庄整村加入捻军,有李延廷为捻军堂主反抗清朝政府,后清朝政府镇压把西黄庄夷为平地,华氏家族整体搬迁华佗镇,也就是现在的小华庄,现有华氏人口60多户,经过几千年演变,华氏家族搬迁,找不到神医华佗实际出生地,因此就以现在的华氏家族定居点为神医华佗的故里~谯城北5公里处小华庄,该村原属张集镇管辖,为了弘扬神医华佗精神,90年代新设华佗镇,并将小华庄划为华佗镇管辖。


   这是我历经十多年研究我们村的成果,解放后的发展脉络是实际情况,为避免发生不必要矛盾,现在不适宜公开发表。


   复兴董庄村王氏家族,首先要从教育做起,教育王氏家族子孙要团结友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