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可信安全认证
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新闻详情

亳州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 发展规划纲要行动方案

浏览数:1 

为全面深入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 《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 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 合亳州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长 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 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走在皖北振 兴前列要求,坚持全面对接与突出特色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 突破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 相结合原则,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主动担当、积极 融入,弯道超车、跨越崛起,努力把亳州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承 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世界 中医药之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 展美好亳州建设新局面。 1 (二)发展目标 2025 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人均水平 与全省和沪苏浙相对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 升,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 域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1.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区域联动协作、城乡协 调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承接产业转移集聚 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初具 规模,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稳步推进。人均 GDP 与长三角平均 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0%左右。

2. 科创产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区 域协同创新机制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 升。现代中医药全产业链体系进一步完善,白酒、农产品加工等 其他主导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研发投入强度增速超过全省 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40% 左右。

3. 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建 成,能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慧应用加快拓展。人均公路里 程力争达到 30 公里/万人,5G 网络覆盖率达到 80%以上。

4. 生态环境共治水平显著提升。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 2 理,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 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国家和省考核要求。跨市河流 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 90%以上,单位 GDP 能耗下降完成省下达任 务,森林覆盖率达到 25%

5. 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作体制 机制基本建立,与长三角城市间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 等方面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均公 共财政支出增速、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全省平均水 平。

6. 协同开放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 和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与长三角城市间信息沟通、工作联动 机制基本建立,合作对接机制高效运转,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 低,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四最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一体化发 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2035 年,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接近长三角平均水平,创新创 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互联 互通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 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取得显著 进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 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重点任务

(一)高水平推进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按照腾笼换鸟转移类、产能扩张外溢类、布局调整外迁类、 成果转化落地类等承接类型,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先进发达地区合 作对接,高位推进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1. 大力推进承接载体建设。

1)加快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 6 个省级开发区标准化建设,实现与城市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有机衔接。

2)完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强化电力、热力、天然气保障,加快发展园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 务业,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打造现代产城一体化新区。

3)抢抓 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省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机遇,高标 准推进规划建设,积极与高水平园区合作共建,打造示范园区, 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其他 5 个省级开发区 开展结对共建,力争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走在全省前列。

2. 积极承接重点产业。

4重点承接现代中医药、生物制 药、仿制药、兽药、动物疫苗、医疗器械、食品与农产品生产加 工、轻纺鞋服、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型能源、节能环保、 绿色装配式建筑和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等产业。

5)围绕参与构 建长三角大产业链,吸引落户一批中医药研发制造企业,大力承 接一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利用)型产业,带动提升一批上 下游企业。

6)严把项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能耗、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等准入门槛,积极开展绿色承接、高质量承接,禁止引 进淘汰落后类产业。

7)实施龙头培育行动,着力培育一批成 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重点企业,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3. 切实做好承接项目保障。

8)围绕要素注入、技术溢出加大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扶持力度,保障转入项目留得住、 发展快。

9)学习借鉴沪苏浙产业集聚区成功经验,探索实行政企协同管理、条块联动工作机制,积极引入园区建设、招商、运 营、管理和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飞地经济。(10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统筹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推深做实送一服双千工程,依法依规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创优四最营商 环境。

专栏 1 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重点工程

1.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6 个省级开发区建成区内基础设施实现 九通一平;实现集中供热管网全覆盖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推进开发 区企业大用户直供电;建设智慧政务管理、智慧产业运行、智慧设施管 理和智慧公共服务四大智慧平台体系,全面建成智慧园区。

2.市级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工程。高标准编制《亳州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与沪苏浙地 区开展园区共建,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3.打造重点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现代中医药、医疗器械、食品与农产 品生产加工、轻纺织造、电子信息、新型能源、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 件、绿色装配式建筑和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等产业集群。

(二)高标准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依托亳州农业大市资源优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

    1. 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11)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 于技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到 2025 年全市粮食综合生 产能力保持在 100 亿斤左右。

12)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 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努力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 一体保护格局。

13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和工商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到 2025 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 700 万亩左右。

14)实施农田水利后一公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农田排灌标准和抗旱防洪 除涝能力。

15)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采 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

2.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16)打造沿涡河中药材标准化种 植产业带,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促进中药材种植道地化、标准化、品牌化。

17)打造沿 S309 高效 设施农业产业带,实施蔬果绿色增长模式攻关行动,大力发展设 施蔬菜、特色蔬菜,建设面向长三角的高标准绿色农产品生产加 工供应基地。

18)依托亳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中药材为特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全国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19)依托涡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粮油、绿色果蔬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20)依托蒙城虾稻共作、特色蔬果等产业优势,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21)依托利辛优良的生态农业资源,打 造沿西淝河生态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种植等生态农业。

3. 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22)加强优质专用小麦、高产 高蛋白大豆、优质专用玉米等粮食基地建设,到 2025 年全市优质 专用粮食生产基地面积达到 400 万亩左右。

23)积极发展特色蔬果产业,每年新增设施蔬果基地面积 4 万亩、市级以上蔬果标 准园 10 个。

24)扩大优质亳菊、亳芍、义门苔干、涡阳大豆等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强具有亳州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经济,培育绿色亳农品牌。

25)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申请注册商标和专利、地理标志商标等,力争到 2025 年全市农业三品认证达到 650 个左 右。

4.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6)大力实施农产品、食品安全 战略,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准入衔接试点,探索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可管控机制。

2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资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 用档案,推行农产品生产“红名单”和“黑名单”制度,持续提 升信用服务水平。

28)扎实开展农药使用、兽用抗菌药、畜禽 屠宰质量安全等专项整治,到 2025 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 98%以上。

专栏 2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重点工程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农业综 合开发、土地整治和高效节水灌溉,到 2025 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 700 万亩左右。

2.农业科技园创建工程。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新创建国家级和省 级农业科技园区各 1 家。

3.优质粮食工程。加强优质专用小麦、高产高蛋白大豆、优质专用玉 米等粮食基地建设,到 2025 年全市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面积达到 400 万亩左右。

4.龙头企业甲级队培育工程。围绕中药材、粮食、蔬菜、畜牧等产 业,落实扶持政策,力争到 2025 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 7 家、省级 70 家, 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25 家、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 180 家。

5.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工程。鼓励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形成以企 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联合体。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重 点实施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项目。

6.食品产业园建设工程。加快市县区食品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关联企业和配套产业,打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做优做大谯城中药 材、涡阳粮油、蒙城畜牧、利辛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三)高质量推进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 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以全面提升现代中医药产 业发展水平为核心,大力实施“54321”工程,全力建设世界中医 药之都

1. 提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29)支持我市中药材种植 科研机构联合沪苏浙科研院所,推进中药材种植科技创新和成果 应用。

30)积极引进沪苏浙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大力发展中药材良种繁育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建设一批绿色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到 2025 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130 万亩左右,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50 万亩。

31)推进国家级出口中药材质量安全示 范区建设,努力打造中药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2. 推进中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

32)以培育大企业、大品种为抓手,围绕中成药、配方颗粒、提取物和延伸品等生产,大力引进长三角药业企业来亳投资建厂、合资合作。

33)加快引进优势中药品种,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的中药大品种。

34)推动中医药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现代中医药企业集团。

35)鼓励本地企业与沪苏浙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 学研合作,加大中医药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与研发力度,实现 中医药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力争到 2025 年全市中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

3. 拓展中医药市场贸易。

36加大我市中医药‘老字号’ 品牌保护和宣传力度,积极组织中医药企业,面向沪苏浙开展中 药材产品展销和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

37)着力推进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等规范化建设,强化产品 质量控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38)积极引进沪苏浙知名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打造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争取建设亳州市中药材综合保税区。力争到 2025 年全市中医药贸易总额突破 1500 亿元。

4. 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39)鼓励市内中医医疗机构与沪 苏浙合作,创新方式引进一批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建设一批高 水平中医药医疗服务机构,打造全国有影响的中医医疗中心。

40大力推进中医药与养生融合发展,建立医养结合的健康养生服务体系,积极争创国家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城市。

41)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沪苏浙医疗养生服务机构和产业资本 进入我市,建设一批融中医医疗养生、药膳体验、健身休闲、文 化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把亳州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文 化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专栏 3 高质量推进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重点工程

1.“54321”工程。

五大战略: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开放合作、品牌 带动、质量提升;四大中心:世界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心、全球中医药贸易中心、中医药产品制造中心、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

三大高地: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人才聚集高地、绿色发展高地;

两大名片:华佗故里、 药材之乡;

一大目标:世界中医药之都。

2.中药农业重点工程。建设种子种苗良种化繁育基地,培育 1-2 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重点对白芍、牡丹、菊花、白术等传统道地大宗中药材品种以及名贵中药材进行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高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生产水平。制定绿色中药材生产操作规程及相应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广绿色生态栽培技术,应用推广高效实用的中药材采收设备。

3.中药制造业重点工程。依托沪苏浙中医药科技、人才、资本优势, 打造中成药、植物提取物与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保健食品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化工替代型中药衍生品五大基地以及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中药机械设备、药用辅料与药包材四大园区。积极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破壁饮片试点研究,提升中药分离与提纯技术水平。

4.中医药贸易重点工程。引入沪苏浙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及应用企业聚集发展,着力形成一批大型中医药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养等新型智慧医疗模式,着力打造一批融中医医疗养生、健身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医养基地。

(四)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围绕打造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完善交通、水利、能 源、信息重大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互联互通、功能完善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网络。

1.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42)开工建设亳州机场,加强 与沪苏浙航空枢纽功能对接,提升机场服务能力。

43)开工建设皖北城际铁路网涉亳铁路,谋划推进三洋铁路等前期工作。

44改造升级宁洛高速亳州段,开工建设亳蒙高速,加快普通国省干 线公路建设。

45)加快涡河航道整治,建设涡河亳州港,积极发展内河水运,全力提升水运通江达海水平。

2. 加快提升水利基础设施。

46)加快重点流域治理,全面 完成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加固、病险水闸除险 加固、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任务。

47)建成引江济淮入亳工程,实施引江济淮供水配套、老水厂改扩建及应急水源工程,加 大自来水管网改造管护力度,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全面提升 城乡污水处理能力。

48)积极推进活水工程等城乡水环境综 合整治,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大幅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

3. 积极改善能源基础设施。

49)以增强油气供应能力为目 标,强化跨区域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天然气运输管道、 亳州油库等重点项目。(50)积极拓展电力外送通道,完善电网 主架结构,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改造,加快板集电厂二期、涡阳 煤矸石电厂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51)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煤 炭产能、实物储备能力和通道运力建设,融入长三角煤炭交易中 心和煤炭产供储销体系。(52)加快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统筹 推进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发展。

4. 全面对接信息基础设施。

53)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 享,统筹推进智慧交通、警务、旅游、教育、环保等智慧城市工 程建设,协同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

54加快推进 5G 网络建设和商用步伐,加大 5G 网络建设资源开放共 享力度,加快部署基于 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参与长三角数 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

专栏 4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亳州机场,加快推进蒙城、利辛 通用机场建设,编制《航空产业园规划》。开工建设亳州涡阳蒙城 蚌埠城际铁路、阜阳利辛蒙城宿州城际铁路,积极推进三洋铁 路、蒙城淮南城际铁路、许昌亳州淮安铁路、平顶山周口12 宿州铁路等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改造升级宁洛高速亳州段,建设 亳州蒙城高速公路,开展宿州蒙城阜阳、淮北涡阳阜阳高速 公路前期研究,加快推进 G237G311G329G344G105 等项目建设; 改造升级涡河航道,开工建设涡河亳州港。依托铁路、公路、水运、航 空等基础设施,打造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物流通道。

2.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工程。完善防汛抗旱基础设施,重点抓好涡河、 茨淮新河、西淝河、北淝河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步伐,全面提高各灌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朱集泵站、龙德加压泵站、输水管网、调蓄水库及日供水 20 万吨的城南地表水厂以及三县地表水厂建设,2020 年上半年实现中心城区通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居民用水保障率、集中供水率和水质达标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到2022 年全市 348 个中心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3.能源基础设施保障工程。加快实施天然气太和谯城段输气管道、 成品油阜阳-亳州支线管道、亳州油库等项目。谋划实施亳州谯城、蒙城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板集电厂二期、涡阳煤泥矸石电厂、赵集煤矿 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板集、信湖等煤矿建设,积极参与建设长三角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产供储销体系。推进涡阳、蒙城、利辛生物质热电联产 项目建设,加快全市已核准的 14 个风电场项目建设,实施风光储多能互补项目,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

4.信息基础设施对接工程。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 等领域,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 5G 物联的城市大脑集群。搭建市县互联互通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加快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构建全市统一 的政务大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协同推进 5G 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部署。聚焦现代中医药、白酒、汽车、电 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行业,联合打造 1—2 个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 台,积极参与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五)大力促进城镇乡村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1. 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55)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 全,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

56)持续完善 精准帮扶措施,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全面推广四带一 ”“三有一网产业扶贫模式,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 力。

57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加强贫困人口监测,建立健全防范返贫机制。同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完善农 村医疗、教育、民政等保障体系,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推动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2. 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58)强化城乡道路客运 有机连接,继续实施四好农村路提升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公 路网络体系。

59)有序推进县域公用设施一体化建设,提高农 村饮水安全水平,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推动天然气管网由县 城向乡镇、农村社区延伸,因地制宜采取 LNGCNG 等多种供气 方式。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 电能力。加快宽带网络光纤改造和优化扩容,加大对农村移动通 信基站铁塔建设的支持力度。

6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营模式,健全有利于基础设施长 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 3. 全域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6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成 果,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 无校籍管理县管校聘制度改革。

62)整合城乡医疗卫 生资源。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动医疗机构完善远 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建 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 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63)坚持医保、医疗、医药医联动,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 式等改革,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64)全面完成农村敬老院医护养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养老体系建设。

65)推行城乡社区服务目录制度,提高农村社区服务标准化、信息化、 专业化水平。

4.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66)聚焦省际交汇区域中心 城市定位,坚持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并重,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为抓手,推动中心城区规划提升、建设提速、管理提标,进一步 扩张城市规模,完善主体功能,提升特色品位。

67)有力有序 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平等的户籍登记 制度,同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维护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 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68)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三县县城、小城镇和美丽集镇建设,引导 农业人口就近转移。有序发展特色小镇,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 新创业生态圈。

5.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69)实施农村垃圾、污水、 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持续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生 活垃圾处置体系。

70)加快推进涡河、茨淮新河、西淝河等重 点流域周边、水源地重点地区和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71继续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制度, 完成省下达年度改造任务。

专栏 5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 产品加工业、特色种养业、旅游业,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就业扶贫 工程,开发四员一工等公益岗位,利用扶贫车间、扶贫驿站吸纳贫困人 口就业。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 资助政策,阻断贫困人口代际传递。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面落实 “351”“180”政策,有效控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社保兜底扶贫工程, 2025 年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 60%以上。实施扶志扶智工 程,发现挖掘一批励志脱贫户、最美扶贫干部、社会热心人士等先进典型, 通过集中宣传,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四好农村路工程,农村公路优、 良、中等路总比例达到 85%。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市农村地区实现安全稳定优质可靠的供电服务。实施农村宽带提升工程,积极开展 5G 络规划建设。

3.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实施乡村教育提升工程,全市每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不少于 200 名。实施健康乡村计划,大力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打造 30 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达到全省平均水 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全面准确的社会保险业务基础数据库,推进全民参保登记长效管理。实施养老服务进农村工程,利用现有学校、村委会等闲置资源,建设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进一步健全农村养老 服务网络,建设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

4.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程。2020 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达 85%以上,建成全市所有乡镇政府驻地、美丽乡村中心村、水源地重 点地区及重要河流周边的小集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完成 32.6 万户农村 厕所改造任务。

(六)着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总体布局,着力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在更大范围集聚要素资源,在更广领域开展区域 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以新一轮的大开放促进高质量的大发展。

1. 打造开放合作平台。

72)利用区域市际合作平台,主动 与相关城市开展合作。积极争取长三角区域相关行业协会及其他专项合作平台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73)借鉴上海等先进发达地区自贸试验区经验,谋划建设亳州保税区。

74)积极对接沪苏浙品牌展会,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全力打造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品牌。

75)依托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等平台, 主动对接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中医药电商物流平台。(76)围绕外资主要来源地、重大外资项目和友城资 源,通过招大引强、延链引进、集群承接,培育一批新的合作共 建园区,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2. 强化外贸主体培育。

77)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健全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支持现代中药、食品制造等行业重点外贸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出口企业集群,力争 2020 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 200 家。(78)全面落实进出口政策,重点扩大先 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资源性产品及消费品进口,支持现代中药、食品制造等优势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加快培育出口企业集群。力争到2020 年全市进出口总量突破 10 亿美元,2025 突破 12 亿美元。

3. 实施通关一体化。

79)积极加强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推行单一窗口实施,推广一站式作业和关检合作一次申 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三个一模式,推进贸易便利化,提高 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实现口岸监管部门质监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促进外贸商品快进快出

专栏 6 开放合作水平提升重点工程

1.药博会品牌提升工程。根据世界中医药之都定位,坚持企业主体、 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原则,对标国内最高标准,将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中医药行业交流大会,引进一批世界级水平的中医药企业参展,打造亳州招商引资靓丽名片。

2.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积极引进现代中药、食品制造等产业的重 点外贸企业,加强出口品牌建设;健全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外贸业务,加快培育出口企业集群;加大外贸专业人才培养 和引进力度,为外贸主体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到 2020 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 200 家。

3.大通关一体化服务工程。加快设立亳州海关,力争 2019 年年底前 挂牌投入使用。深入落实全国检验检疫一体化要求,加强与沪苏浙通关协作,推进贸易便利化。

(七)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 整改为推动,突出生态廊道促联保,突出问题整改促联治,突出生态补偿促联管,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

1.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80)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积 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预警联动,推进重点行业超 低排放,加强各类污染源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 卫战。

81)加强水污染防治,持续开展河长制专项整治行动, 深入开展三大一强攻坚行动,推进我市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和 水生态修复,改善水体质量和跨境河流断面水质。

82)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强化固废危废处置,全面推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制度,健全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体 系,有效防控固废危废非法跨界转移。

83)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严守生态红线。健全完善市域范围内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环境 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制度。

2.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84)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 强度双控制度,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节能,推广节能技术,实施 重点节能工程,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85)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指标管理,实施节水行动, 建设节水型社会。

86)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低效 用地再开发和废弃建设用地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8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88)鼓励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 治理等方式,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3. 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

89)切实做好采煤塌陷区群 众搬迁安置工作,保障搬迁安置群众基本生活。

90)统筹规划建设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促进 安置区产业发展,扎实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实施。

专栏 7 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1.“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 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亳州市实施方案》,到 2020 年底,西淝河利辛段断面水质稳定在 III 类,涡河义门大桥断面水质 稳定在 V 类、岳坊大桥断面水质保持 V 类、龙亢断面水质保持 IV 类,小 洪河、武家河、油河、赵王河、包河等淮河二、三级支流水质改善至 V 类。到 2025 年,地表水断面水质完成国家和省下达考核目标任务。

2.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到 2020 年全市 能耗强度比 2015 年下降 14%,能耗增量控制在 70 万吨标准煤(扣除板集 电厂新增基数)。严格水资源管理,到 2020 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 11.23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 2015 年分别下降 31%25%以上。到 2025 年,全市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用 水总量和强度完成国家和省下达考核目标任务。

3.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和废弃矿山治理工程。扎实推进涡阳涡北煤 矿、袁店二矿和蒙城县许疃煤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制定采煤塌陷区耕地核减办法,妥善搬迁安置采煤塌陷区居民。扎实推进蒙城北冢山矿 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八)合力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 快公共服务制度接轨,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有效提升基 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

1.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

91)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执行省及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加强标准化管理,促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92)规范市、县支 出责任分担方式,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均衡发 展。

93)按照省统一部署,加强区域协作联动,促进居民异地 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医保异地结算机制,完善住院费用 异地直接结算制度,逐步扩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

94)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有序开展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人 员数据交换和比对,推进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合作。(95推进工伤保险相关政策逐步统一,开展养老政策待遇异地结算试 点。

2. 推进教育卫生合作。

96)深化基础教育合作,积极引进 沪苏浙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 管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

97)支持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推动亳 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与沪苏浙优质高校全面合作,做优 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提高办学能力。

98)加强医疗卫生领域合 作,加快引进沪苏浙高水平医疗团队和专业人才等优质医疗资源, 采取合作办医、设立分院、委托管理、组建医联体等形式,开展 全方位深度合作。

99)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息 互联互通,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建立区域分级诊疗制度。 3. 推进文化旅游合作。

100充分挖掘亳州厚重的中医药文化、老庄文化、曹魏文化、酒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 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共同打造长三角文化传承创新区。

101)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大力推广+中医药的模式,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2充分发挥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历史名人和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休闲健康和乡村旅游,推进体育休闲、观 光农业发展,加快建设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中华中医药博览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实现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4. 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

103)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建立广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合 作。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对影响区域安 全稳定的重大事项的联测联警联防联动,推动建立跨区域矛盾纠纷联合调解组织。(104)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跨地区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应急演练,推进安全生产“铸 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 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5. 共同打造诚信长三角。

105)健全市信用平台和公共信 用信息目录体系,拓展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范围,构建覆盖全社会 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协同建设信用长三角

106)全面推进环境保护、食品药品、产品质量、旅游等领域联合奖惩机制建设, 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实行跨区域的信用联合奖惩制度,深入实施信用修复管理机制,加强党建引领信用村建 设,推广信易贷”“道德信贷”“金农易贷等守信激励产品。

专栏 8 公共服务便利共建重点工程

1.教育卫生交流合作工程。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合作,引进沪苏浙教 育机构在我市办学,通过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等方式联合办学。积极与 沪苏浙名校联系,结合我市高校的特色,争取办 12 所分校,合作建设 优势学科、实习实训基地、中医药科研中心。鼓励市医院和三县医院与 沪苏浙医疗机构合作,鼓励沪苏浙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参与市第二人民 医院、儿童医院建设和运营。

2.文化旅游合作工程。推广旅游+中医药模式,开发特色健康养生 旅游服务项目。依托我市 7 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发 挥好我市二夹弦”“五禽戏”“老子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大力 发展文化+乡韵皖北特色文化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九)努力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进一 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 内生动力。

1. 参与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

107)积极融入长三角 政策协商机制,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等政 策领域建立协商机制,在环境联防联控、食品安全监管、知识产 权保护等领域实行违法线索信息共享、案件调查取证协作配合制 度。

108)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合作机制建设,落实长三 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与分析制度。

109)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在标准领域的合作,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环境联防联治、生态补偿、 基本公共服务、信用体系等领域实施区域标准一体化试点。

110鼓励各县区与长三角发达城市互结友好关系、开设对接窗口,建 立健全信息共享、服务共享、平台共享等利益分享机制。

2. 参与建设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

111)建立人才柔性流 动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力度,鼓励采取双聘制等方 式开展人才合作,发展星期天工程师”“云端工程师轨道人才等人才共享模式。

112)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劳务对接,促进高校 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及其他特定群体就业。

113)持续组织开展 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助力青年学子创业系列活动,鼓励亳籍在 外人士回乡创业。

114)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及专业区域布局,大 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定岗等培训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技 能培训。(115)积极对接沪苏浙资本市场,强化企业上市服务, 扩大债券发行规模。推动建立统一的抵押质押制度,推进区域异 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

116)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 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 市制度,探索开展土地整治机制政策创新工作。

117)健全集知 识产权评估、担保、贷款、投资和交易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系。

3. 参与构建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

118)对标沪苏浙营商 环境指标,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协力推动一网通办,破除制约民营经 济发展的各种歧视性限制和隐形障碍。

119)推进消费者权益一 体化保护,加强消费维权数据应用共享和分析研判,一体化推进 消费领域社会监督。

120)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计量保障体系, 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 认互用,探索形成专家共用、违法共治、信息共享等监管机制。

121)创新食品安全环境。融入建设一体化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 体系,推动实现统一平台对外查询。整合检测机构,提高检测水 平。建立食品销售联合监管机制和食品安全交流协作机制,提升 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三、保障措施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 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 过程,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行动方案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成立推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由市 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各县区、 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领导 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协调工作,主动加强与 省长三角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衔接。各县区、亳州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要成立相应工作推进组织,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健全推进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研究制定落实行动方案的具体措施,明确时间 节点,加强工作调度。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调度会,研究部署推 进对接合作重大问题。建立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报送制度,领导小 组办公室要加强指导和协调服务,重大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 告。

(三)夯实项目支撑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与沪苏浙合作重点项目库,将各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强化对上衔 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落 四督四保、领导包保、双调度、分类调度机制,实行清单 化管理,严格督办考核,确保招引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 滚动推进项目实施。

(四)抓好督查考核 市县区党委政府、各部门是落实推进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查考核,建立督查通 报制度。市委市政府将各单位落实行动方案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 核,与要素奖励、干部任用挂钩,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对工作推 进不力的予以追责。完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广纳社会各界意 见建议,努力营造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浓厚 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