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可信安全认证
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新闻详情

安徽省开放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国家合作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

来源:安徽省政府网站浏览数:6 

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


加强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


皖开放办〔2020〕3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


国际合作产业园是建立在某一特定合作框架或协议下,规划建设在各类开发区内,以特定国家和地区为产业合作重点,以特定外商投资意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配套,突出国际特色、全球定位,实现高端项目聚集和特色产业形成的区域。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是构建更高标准开放合作平台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重要阵地,是打造更高层次外资集聚地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推进全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若干措施的通知》,进一步促进我省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国际合作产业园对安徽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和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发展机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激发对外经济活力为重点,着力推进开放创新、强化科技创新、深化制度创新,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构建一批开放水平高、体制机制新、产业结构优、科技创新强、生态环境好、综合服务佳的国际合作新载体,将我省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成为开放型经济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对外合作先行区、绿色生态样板区,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开放引领,合作共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按照平台共建、规划共商、项目共引、市场共拓、利益共享原则,充分调动国际合作主体双方的积极性。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立足我省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精准对接国际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着力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促进产业快速切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园区智慧化水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标准、元素、技术,探索采用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着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


(三)发展目标


规模布局更加合理。以我省“一圈五区”建设为基础,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形成具有一定开放影响力的国际合作新载体。经过3-5年的建设发展,聚焦重点国别(地区),建设20家左右高质量国际合作产业园,力争每个省辖市均有标杆性国际合作产业园。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园区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凸显,对外开放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过3-5年的建设发展,园区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水平大幅提升,集聚一批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隐形冠军等具有代表性的外资企业,培育做强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力争建设国家级国际合作产业园。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促进园区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开放水平、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综合服务等方面建立形成各项标准,“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形成,让外商投资主体在园区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二、推进开放创新,打造国际合作新高地


(四)探索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探索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加强双边优势资源互补利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合作国家(地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并消化、吸收附着在项目背后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等高端要素,从产业单项落户延伸到孵化器、服务中心、科创中心等全面合作,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市场化的人才合作、技术合作,增加双方合作的粘度,形成双方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建立展示中心、贸易平台,协助对方国家(地区)的先进产品、先进技术拓展中国市场,以市场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园区。


(五)构建专业运营机制。推广政府推动、企业运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开发模式,尝试园区市场化运作,建立灵活开放高效运作的园区开发公司,并在条件成熟时推动园区开发公司的整体上市。探索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和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合作国家(地区)的机构以派员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公司的管理和运行。支持园区用好各级财政资金,用于培育区内科技型小微企业、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或以技术并购的方式吸纳境外相关企业等,加速园区优势产业的培育。


(六)提高招商选资质量。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外资参与园区建设运营,通过参股、增资、战略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到国际合作产业园进行投资。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瞄准重点国家(地区)的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隐形冠军等企业,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通过落户一家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关联企业,形成一个新兴产业。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等我省最大对外开放平台,围绕各自主导产业,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缺失环节,制定产业招商地图,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开展精准链式招商、资本招商等。创新开展“云招商”,完善不见面招商工作流程,推进招商选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宣传推介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宣传推介的招商推动力和聚商亲和力作用,突出宣传招商,大手笔拍摄园区宣传片、制作宣传画册,高规格开设园区门户网站,全方位提升园区对外影响力和投资吸引力。


(七)优化经贸合作网络。利用参与国家(地区)间框架合作及国家领导人、省领导高层出访以及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重大活动,推动园区与重点国家(地区)新建合作机制。鼓励园区每年举办面向合作对象国家(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和投资促进活动,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基础。加强与境外商协会、经贸网点等交流合作,推动有条件的国家(地区)在皖设立商务代表,推动有条件的园区设立海外办事处或招商办公室等离岸国际合作点位,深耕当地产业合作机会,进一步完善海外经贸网络建设。


三、强化科技创新,打造高端产业新高地


(八)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深入研究对方的产业特点,加强对产业上下游的全面分析,精准定位招引项目的目标。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围绕项目建设,构建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开放创新生态链。注重项目谋划,精挑细选好项目,注重创新性供给。加快推进“数字江淮”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推动园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数字经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园区建设中形成的合作网络,加强引导,推动区内条件成熟的企业“走出去”,与合作国家(地区)企业进行产能合作,积极吸纳和利用对方的科研、技术、人才、专利与市场,提高区内企业“走出去”能力和水平。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融合发展,在全球范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企业和园区的市场竞争力。


(九)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立足园区主导产业,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我省重点发展的高端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形成龙头引领、关联配套、专业分工、协作发展、社会化服务的产业集群格局。用足科技创新、制造强省、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现代医疗医药、机器人等专项支持政策,用好“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资源向园区集中,加快打造一批“产业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大、品牌影响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十)推动园区绿色发展。吸收借鉴合作国家(地区)先进的节能环保理念、模式、技术、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在发展理念、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运营管理等方面,全面遵循绿色集约、技术创新、循环发展原则,鼓励引进国外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和项目,推动园区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坚持土地、能耗指标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大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力度,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重点加大在环保、节能等领域产业的招商选资力度,引进层次高、理念新、带动作用明显的绿色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围绕现有主导产业打造全链条产品体系,实现产业链内物料产品的循环利用,全面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园区环境监测体系,明确能耗和环境准入门槛,严格限制不符合节能环保、生态环境要求的企业入园。


四、深化制度创新,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十一)等高对接国际规划。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高标准建设实施,深度研究对接合作国家(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特色,做好整体规划、形象设计,注重园区规划与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有机衔接。按照“三生”统筹的要求,高质量建设园区内主干道、工业管廊等软硬件基础设施,高水平布局研发检测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总部基地等生产性服务设施,高品质规划居住、商务、教育、医疗等生活性服务设施,超前谋划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园区特色文化,让外资企业感到生产生活便利、文化交流相融。开展全球招标、国际规划,选择合作国家(地区)优秀规划团队,编制生态、产业等专项规划,吸纳对方先进发展理念,落实“国际理念、国际标准、国际元素、国际技术”,提升园区规划建设的国际化层次。


(十二)完善平台功能水平。推动园区与重点国家(地区)知名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省级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支持企业或项目落地园区。着力引进与重点国家(地区)关系密切的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研发中心等功能性平台以及金融、法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专业机构,完善股权投资、科技信贷、创业板上市推进体系等机制建设,搭建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平台,不断完善园区国际化、市场化配套服务能力。


(十三)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推动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为外资企业落户提供更多便利,让外资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为契机,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体制改革、贸易便利化等创新成果,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进园区与口岸、物流枢纽的衔接,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建立技术供求、科研设施和国际化人才三大开放平台,提供接轨国际标准的智力支撑。坚持党建引领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推进园区智慧党建工作,有效推动外资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五、组织实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优势,积极争取资源,推进国际合作产业园招商、建设和提档升级,并为区内重大优质项目落户提供保障。省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做好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中的协调、指导工作,更好发挥政策和资源的叠加效应,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跨境电商等政策资源向园区集聚,协调科技、外事、文化等领域政策资源向园区聚焦。各开发区要高度重视,做到“五专”,即成立专班的机构、配备专职的人员、设立专项的经费、制定专门的计划、借助专业的指导,科学务实推进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发展。


(十五)科学合理规划。以“区中园”的形式,高起点做好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园区规划选址、用地规模、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各项基础设施。精心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总体目标、重点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蓝图和工作方案,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到实处,加快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各国际合作产业园名称统一规范为“安徽+中+合作国家/地区简称+(市县区)+国际合作+主导产业+产业园”,例如安徽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


(十六)加大要素保障。园区所在地政府要积极建立与相应国家(地区)产业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城市友好合作关系,形成共推机制,合力推进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协同配合,在推动出台涉及园区建设的实施办法、方案等政策文件中将国际合作产业园纳入重要考虑事项,合力解决体制、人才、技术、市场、资金、用地等园区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做好全方位的支持保障,推动全省国际合作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十七)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省级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各级政府及有关开发区管委会牵头主抓、各国际合作产业园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省商务厅在示范推进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发展长效机制,严格每月一汇报、每季一督查、半年一推进、年底一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各级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落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定期向省商务厅通报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推进情况,由省商务厅汇总后报告省政府。


(十八)强化规范管理。分批次、高标准做好国际合作产业园数据统计、认定评价和动态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园区统计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全面真实反映各国际合作产业园发展状况,为考评工作奠定基础。围绕国际合作产业园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符合全省国际合作产业园实际的考核评价办法,体现新发展理念,适时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年全面评价国际合作产业园,重视考核结果的使用,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




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3月27日


抄送:各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